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攻坚克难
 
“空壳村”的蜕变 ——沧源县和平村发展集体经济走上致富路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田震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7/8/25

当万亩蔗园被清晨的太阳唤醒时,居住在这里的佤族人又开始了一天的耕耘。就在这个小山岗上,沧源县勐省镇和平村上演了一出产业发展的“经济大戏”——完成了从“空壳村”到“典范村”的美丽蜕变。

 

旧貌“换”新颜

 

几年之前的和平村,面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2007年以前,和平村集体无收入,村委会账目上只有81.02元,并负债10余万元。”和平村支书李永军感慨道,无钱做公共事业,村级活动场所破旧,村容村貌较差,村里大批青年只想外出打工,遇红白喜事,能帮忙的人都找不到几个。

 

面对眼前的“空壳村”,2007年以来,和平村党组织在沧源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立足实际,围绕推进产业发展、盘活资产资源,积极探索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村集体经济得到逐步发展壮大,形成规模。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和平村党组织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思路,多元化打通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渠道,为村集体经济‘造血’,开辟出了一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李永军说。

 

多举措求发展

 

和平村首先做好集体创收的文章。以“党员+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上下联动,互帮互带的党群致富联合体,成立了以甘蔗为核心的产业协会,形成“企业+基地”的联运模式。“自成为甘蔗专业村以来,每吨多享受5元的优惠政策,产业协会班子成员把农民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联系在一起,对公司做出甘蔗单产5吨以上、种植面积达到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的承诺。”李永军介绍说。

 

此外,还组建了由26辆东风车组成的运输车队,真正实现“种、砍、运”一条龙管理的模式,从中获取企业的产量、砍运组织、定购等奖金。

 

其次,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努力挖掘潜力,开展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村庄整治等项目,规范原有的村集体土地。勐省镇党委副书记罗文春说,“2008年底,村两委重新丈量村集体土地面积,明确农户个人和集体土地界限,将2600亩集体地一一登记在册。通过‘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以每年每亩30至40元的价格出租,整合资源后,村‘两委’每年可收取土地费,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带动整个村的经济发展”。此外,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以后,和平村“两委”将集体经济收入部分用于完善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

 

第三,做好资源整合的文章。村“两委”全面清查集体所有资产、负债和资产权属,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盘活资源。针对和平村交通方便,资源丰富的实际,充分整合河道资源、人饮资源,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外资,采取资源开采经营权入股的合作模式开展股份合作经济,即以沙场投入为主,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和提供服务的方式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和平村围绕‘以水养人’工作思路,采取‘经济实体+合作社+会员’合作模式,经济实体以村属地水源点的水资源及水利设施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为本村农户及邻近的勐省农场管委会居民供水。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使其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李永军说,此外,和平村还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办法,对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切实保障村民对资金、收益、使用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合理分配村集体经济收入。

 

结合当前如火如荼地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和平村党组织率先争做环境提升的“践行者”。集体研究后拿出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完善基础设施,采访中,记者看到,在每个村寨各个角落都配备了垃圾桶。此外,和平村党组利用集体经济大力营造生态宜居的农村新家园,专门聘请了一名村民定时对垃圾统一清运,保证寨子干净、整洁,推进全民参与,实现了共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家园。

 

“现在村支书变成了一个专门倒垃圾的司机。”罗文春打趣说。

 

在沧源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平村党组织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田震)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