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楚雄州方山诸葛营村: 彝族小山村的涅槃重生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飞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0/12

2008年8月30日,川滇交界发生了6.1级地震,位于震中的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受灾严重,全村79户人家房倒屋塌,满目疮痍。

 

面对毁灭性的灾难,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带领各族群众迅速展开生产自救,携手重建方山诸葛营村。十年磨一剑,现在的方山诸葛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山头”变成了如今的“桃花源”,各族群众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成为全省灾后重建的典范和全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

 

山村渐渐美起来

 

“方山诸葛营村跟诸葛亮颇有渊源,传说诸葛亮曾在此休整驻军,至今村里还保留有土城墙遗址。全村200多人,其中80%为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浓郁的民族风情,位于风景名胜区方山之巅,是纳凉避暑胜地。”永定镇党委委员李锦梅介绍说。

 

一条整洁的青石板路从村头直通村尾,一栋栋橙红色的土掌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四周,路旁花台内鲜花竞相怒放,每家院落里瓜果飘香,游客络绎不绝,远处的小广场隐隐有歌声传来……

 

“以前的诸葛营村远不是现在这番景象。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生,即便是自己想到附近地方售卖农产品,也要靠人背马驮,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像现在这样游人如织的景象,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诸葛营村村党支部书记钱发军说。

 

自2007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诸葛营村先后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但完成了村内道路的全部硬化,停车场、赛装广场、诸葛传说、烽火楼等文化景观景点建设也相继完工,同时还对村内环境展开了亮化、绿化、美化和净化工程。

 

如今全村79户村民都住上了100平米以上设施配套齐全、有彝族特色的土掌房;村内小广场、健身器材、长廊、休憩亭、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也一应俱全,整体环境堪比小公园。2013年诸葛营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漫步在诸葛营村,“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等宣传标语,通过富含意蕴的图画和醒目的字体向群众宣传民族团结和优秀传统道德的彩绘随处可见。永仁县民宗局局长阿开福介绍说,除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渠道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日和赶集日等人流密集的时机,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各族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家家户户忙发展

 

每年的七、八月是诸葛营村村民李宗美最忙碌的日子,今年也不例外,她早早起床,准备用最地道的彝家菜招待来农家乐休闲游玩的人。

 

李宗美家的农家乐建在村子中间,橙红色的外墙,是一栋具有典型彝族特色的土掌房。院落门口有彝族风情的装饰,院落内游客熙熙攘攘,喝茶聊天、树下纳凉、采摘水果……清风徐来,说不出的惬意舒适。

 

“我是诸葛营村最早吃螃蟹,最早受益的那批人之一。”李宗美说,“2008年灾难降临,看着灾难现场,自己几近崩溃,根本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是抗震救灾指挥部上方高高飘扬的党旗,给了自己希望,让我有了依靠。”

 

李宗美接着说道:“2009年,我们通过政府帮扶银行贷款盖了新房,开办了农家乐,当时也没敢奢望农家乐有多好的收入,但随着村里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日渐完善,我们旅游服务水平逐渐提高,诸葛营村声誉越来越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乡村旅游渐渐红火起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有滋味,心里也感觉美滋滋的。”

 

“李宗美只是诸葛营村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整个村的干部群众都围绕着旅游做文章。”阿开福说,“诸葛营村地处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保护良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气候宜人,十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特色种养殖业。”

 

早在2008年恢复重建之初,永仁县民宗局便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引导、扶持诸葛营村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挥民族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在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优质生态林果业、高山生态特色养殖业、特色生态种植业等产业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收入有保障、人人有事干,各产业相互供给,互惠互销、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

 

经过多年艰苦创业,目前诸葛营村已建成农家乐21个,农家客栈3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250多人。成功推出彝族精品菜系18个;年接待游客达18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4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1000元,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生活彻底一去不返,旅游产业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民族团结与特色村寨的共创共建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石,79户村民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合力向前奔,团结、和谐之花绚丽绽放,深山之中的彝族小山村实现了涅槃重生。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飞)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