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二十载治漠染绿片片山头——记民盟盟员、石漠化治理专家、原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乡旺
作者:杨云慧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3

李乡旺曾是云南省人民政府的特聘督学,退休后为云南省的“普六”、“普九”而积极工作;在成人教育的讲台上继续传授着科学知识;他曾连比带划手把手教会了不会说汉话的彝族乡亲扦插育苗技术;在石漠化治理工地向农民工兄弟传授造林技术。他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李乡旺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近五年完成科研、科技推广示范项目8个,发现新树种2个,被认定优良无性系1个,获科技进步奖2次,参加编写的《云南植物志》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自然科学特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个。《云南日报》、《云南老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他荣获“昆明好人”等多个光荣称号。

 

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云南的山山水水。从昆明赶到他进行石漠化治理的一个个推广点的里程,加起来可以绕地球3圈。20多年来,他对这块土地深情的牵挂和执着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云南80万亩原本怪石嶙峋的石头山现在已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常年不停歇地翻山越岭,让他的膝关节严重损伤,然而一想到山里的那些树木、那些草,还有一件件没完成的事,又驱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前往,尽管他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李乡旺查看石漠化治理效果

 

坚定执着的“治理心”

 

都说云南山美水美,可云南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严重的石漠化。“云南的石漠化严重吗?”“严重!如果用人的身体来形容山川的话,骨骼就是山的脊梁,血液就是山中奔腾的河流、肌肉就是山上的土壤、皮肤就是覆盖在大地上的森林树木。如果没有了血液、肌肉和皮肤,只剩下裸露的骨骼,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李乡旺的回答不禁让人心头一紧。

 

石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滇黔桂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经济贫困、生存环境恶化等难题。

 

云南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约118个都存在石漠化问题,列入国家层面治理的就达到65个县(市、区)。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漠化有着长达300余年的破坏历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树木、山草难以生长。

 

“石漠化能治理吗?”“能!经过20年的实践,即使是已属于重度石漠化的地区,只要裸露的石头附近还有少量土壤就能治理。通过治理,遏制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断增强,物种逐渐丰富,山也就绿了。”李乡旺肯定地回答。20多年来,李乡旺以红河州的建水、开远为基地,辐射蒙自、弥勒等地,走出了一条适宜云南半干热地区石漠化的治理之路。

 

“不畏艰难啃硬骨头”

 

20年前,到基层担任两年科技副县长的李乡旺回到西南林业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就在这时,石漠化治理成为摆在西南林业大学面前的课题。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校领导几经权衡,最终将这副担子交给了李乡旺。

 

“我学的是树木学,但治理石漠化需要跨越生态学、气候学、土壤学、造林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李乡旺说,不懂的就只有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辛苦吗?”“当然很辛苦!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班,周五晚上就急匆匆地乘夜班车奔向实验基地,马不停蹄地工作两天,再赶回学校。”李乡旺说,有时自己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监测数据,在野外一待就是一整天。从一个基地到另一个基地,没有交通工具,就跳上一辆农用的手扶拖拉机,颠簸着往石头山里赶。“那时候,我年纪不算大,什么也不管不顾,只想着下来一趟多做点儿事,交通安全什么的全丢到脑后。”

 

1999年,李乡旺和开远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上山寻找乡土树种,恰遇下雨,一不留神,他脚踩在松动的碎石上,从山坡上摔了下来,当时一阵剧痛袭来。其他同志将他扶起后,他怎么也不愿上医院。从此,腰椎连接着骨盆的位置时时作痛,他还是没当回事,一直忍着。几年后,李乡旺在调研另一个项目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得不到医院拍X光片,医生告诉他,他身体的这个位置有陈旧性骨折,他才想起在开远摔的那次跤。

 

“心疼吗?”“当然心疼!但搞林业科技,没有不摔跤的!”李乡旺的妻子陆素娟的回答有些令人意外。20年来,作为西南林业大学一名森林生态学教授,陆素娟一直是李乡旺治理石漠化最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每当有人问起李乡旺坚持下去的动力时,他都会笑着告诉大家,“我开的是‘夫妻店’,和老伴一起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而在知识上又相辅相成”。

 

工作条件的艰难、存在的危险,以及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挡住李乡旺治理石漠化的步伐。石漠化治理越深入越发坚定了他的执着。退休后,他为此又坚持了10多个年头。在工作中,李乡旺最高兴的是还有一群“知心换命”的同事——除了学校参与到石漠化治理的一个个同事,还有20年来一直跟随着他奔波在山里的基层林业部门的同志。“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个人什么都做不了!”

 

让裸石披上“绿衣”

 

石漠化治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一切从零开始。每到一个推广实验基地,李乡旺都从基础的工作做起,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20多年来,他积累了1万多个可靠的实验数据。

 

李乡旺说,云南的石漠化与外省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即使红河州境内的石漠化地区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地区气候土壤不同,就需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石漠化治理方法。

 

20年来,李乡旺带领团队,完成了“滇东南半干热石质山地生态林业建设技术研究”、“云南半干旱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集中示范研究”等10多个课题。课题根据环境相似的理论及植物地理学原理,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特征,选择了50多个树种进行耐旱性、耐寒性生理指标测定及植物解剖学的研究,经过试验种植最终筛选出白枪杆、湿地松、墨西哥柏、冲天柏、细叶云南松、云南松等20多个树草种作为红河州北部石漠化山地治理的优良树种草种。李乡旺选择的树种以落叶类为主,落叶可以吸收超过自重5倍的水分,加上乔、灌、草层植物对水分的阻挡及吸收,流失的水分被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土壤被固定住了,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些树种都是李老师带来的。”指着326国道附近盘江坡上漫山遍野的新银合欢,开远市林业局科长张云斌说,20年来,李乡旺通过各种关系带来了50多种国内外、省内外的树种。有些乡土树种是他们爬过一座座高山,钻过一片片森林后优选出来的。每到一处,李乡旺总是在留意树种,采到一个标本,他就兴奋地推高老花镜,拿到眼前看了又看。

 

助力百姓甩掉“穷帽子”

 

石漠化的治理除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外,带给当地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李乡旺说,以前当地的老百姓不相信石头山里能长树,不愿种,现在看到的是石头山里“真的长出了草、长出了树”,加上林下可以养殖及种植,经济效益逐渐显现,老百姓愿意种树了!开远市的碑格乡曾是少数民族扶贫攻坚乡,在李乡旺的指导和当地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当地已经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的目标。当地的彝族村民说,是李教授带来的“开远滇杨”,让他们脱贫致富。

 

王文进是碑格乡左西果村的村民,过去因为要烧火做饭,他与其他村民一样砍了不少树木。但10年前,他开始带头种植“开远滇杨”,通过种树等获得的收入,盖起了漂亮的楼房。

 

“开远滇杨”的发现,离不开李乡旺的慧眼。1999年,李乡旺、陆素娟等专家在开远市碑格乡左西果村发现3棵滇杨树,经过不断选育形成了优良品种,后被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无性系,并定名为“开远滇杨”。专家调查论证后认为,开远滇杨具有生长迅速、种源优良、抗逆性强、树形优美、成活率高等特点,3年可成林,10年可成材,每亩“开远滇杨”每年就可为农户增收上百元乃至上千元。

 

为此,李乡旺建议开远林业局大力种植,从选种、育苗、造林到规划,他都全程参与。开远林业局和碑格乡政府推出了“100亩内费用政府埋单,超出后每亩收50%”的政策,村民们看到了经济利益,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开远市政府扶持企业入驻碑格乡,进一步规范“开远滇杨”种植模式,在种植混交林的同时,树下套种药材、农作物,解决老百姓短期、中期、长期的经济利益。入驻的企业除了带动村民用更规范的技术种植外,还规划就近建设木材加工厂,收购村民种植的树木。

 

在李乡旺看来,20年的石漠化治理,自己最大的成果是“培养了一支队伍,染绿了一片片山头”。此外,他完成的国家层面认定的云南6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规程基础性文本》的撰写;《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研究》及《不同区域石漠化治理参考树草种的研究》,为全省范围进一步治理石漠化打下了基础。

 

( 杨云慧)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