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文山:绘出民族团结新画卷
作者:王云飞 杨清旺 陈一诺 梅然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1

——云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央及省级媒体文山行侧记

 


 

塘子边苗寨飞歌、白沙坡刺绣绚丽、黑鱼洞弦子声声……冬日的文山大地,处处凝聚着团结的力量,绽放着和谐的欢笑。

 

11月19日至22日,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主办,丽江市委宣传部、文山州民族宗教委协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民族时报社承办的“云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央及省级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文山。谈起四天的探访,记者们对文山这个山清水秀,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民生巨变、各民族共同进步,多民族和谐交融的美好画卷感受至深。采访团所到之处,飞扬着民情风采、呈现出民族和睦的美丽画卷。如今,在文山州境内,示范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正推动着这个边疆民族自治州不断迈向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新高地。

 

平远镇田心民族学校:

倾听团结花开的声音

11月19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砚山县平远镇田心民族学校。虽是周末,校长和老师们还是穿上了民族服装来到学校,跟采访团分享了田心民族学校的故事。田心民族学校是砚山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成立于1993年,二十多年的时间,田心民族学校不断成长,教学成绩突出,逐步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典范。

 

一走进田心民族学校,各色展板映入眼帘:十九大精神、中国梦、学生活动、六个一活动……一个个展板描绘着田心民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活动的画面。每一个展板都是田心民族学校用和而不同以及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教育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展现,在校园中不仅有“会说话的树”,还有一面面的知识墙,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拿出装备,拍下每一个画面。

 

田心民族学校自1993年建校以来,到目前共8任校长,每一任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她说,每一位校长都不会忘记一个初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田心民族学校现有学生739人,少数民族学生占83.6%,包括回、壮、彝、苗等民族。

 

“六个一”活动是田心民族学校特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什么是“六个一”?“会跳一个少数民族舞蹈,会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帮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生,交一个少数民族朋友,邀请一个民族朋友跟自己过节,上一堂民族知识课。”现任校长马妮娜说,推进民族团结,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文剑问道:“开展六个一活动以来,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 马妮娜说:“以前,我们学校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排名都比较靠后,通过‘六个一’活动的开展,田心民族学校连续七年都是砚山县中考成绩第一名。”听到这样的回答,记者们都有些惊讶。

 

“成绩的提高只是一方面,通过‘六个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交到了新朋友,和其他民族学生建立了友谊,提高了民族团结意识;通过手拉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了关爱别人;各民族朋友一起过民族节日,建立了共同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老师、家长融为一家,有效地推进了教学工作……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马妮娜感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我们田心民族学校也有我们自己的‘田心梦’。我们的田心梦就是希望我们的师生能够诚实、正直,和谐地在校园里工作和学习,并且以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面对校园生活。”

 

田心民族学校的活动不仅在校内开展,也会和其他民族学校开展合作,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民族团结。“无论是学校的专题活动还是教学活动,都会把‘六个一’贯穿始终。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会尊重、理解、分享、接纳孩子。”马妮娜说,各个民族是一家,我们要把各民族的学生当成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伴,我们的家人。“我们希望民族团结之花不仅在校内开放,也要把它开到社会中去。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会绽放,我们要倾听花开的声音。”

 

 

稼依镇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

“党组织+合作社”托起群众致富梦

11月19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文山州砚山县。一路上,绿油油的菜地与穿着彝族服饰在地里劳作的村民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采访团到达了稼依镇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一下车,记者们就被筐子里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吸引。

 

据砚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赟介绍,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覆盖了两个社区、3个村委会、20余个村民小组,现有社员1260户,包含了壮、彝等少数民族,合作社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核心,社员每年收益“工资+股金”3万多元,收入是传统自产自销的6倍以上。

 

“要么就别干,要干就干好!”稼依镇社区书记刘仙说。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当地村民的收入和现在对比有什么大的变化吗?”云岭先锋杂志社的记者李美娇问道。

 

“以前这里条件很艰苦,村民的收入非常低,自从合作社成立,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50元增加到10000余元。5年来,没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村民对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了。”刘仙说。

 

稼衣镇党委书记纳巨臣指着展板介绍说:“为推进精准扶贫,按照‘党建带、企业扶、社会帮”的扶贫思路,实现了建档立卡户‘四个一点’增收路子。去年初,我们免费向社区的精准扶贫户、困难户和社员530户农户发放了有机肥154.3吨,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大春生产的困难。”

 

随后,采访团的记者有的去到了蔬菜车间,有的到田间。在地里劳作的彝族村民杨朵一边把地里的菜采摘下来,一边感叹“村里有了合作社以后,我不仅能照顾好家庭,收入也越来越多了”。

 

刘仙介绍道,合作社的蔬菜大部分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前来收购蔬菜的香港客商告诉记者:“这里的蔬菜品质优良,口感也好,价格适中,香港的市民也都爱吃。”

 

当采访团一行离开时,地里的人们还在劳作着。阳光下,村民额间滴落的汗水里,透着他们幸福的生活。

 

 

黑鱼洞村:

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

当采访团来到距砚山县城32公里的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一进村,就看到树下围坐着一群村民,有的拿着报纸,有的拿着弦子,有的村民手上则拿着绣到一半的刺绣。记者们走进一看,原来是县委宣讲团成员王翔正在组织村民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凑近一听,王翔正在用彝语与村民们交流。

 

“黑鱼洞村是一个纯彝族村寨,全村共244户人家。2016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00余元。黑鱼洞村已经被评为砚山县‘县级文明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精神文明方面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砚山县副县长李明告诉记者。

 

黑鱼洞村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弦子传承人张聪海弹奏着一曲悠扬欢快的弦子乐。“在黑鱼洞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弦子的响声和弦子舞的脚步声。我十八岁学会了弹弦子,现在村里50多人会弹弦子,其中有20多人是我的徒弟。”张聪海拿着他心爱的弦子,骄傲地说道。

 

据了解,为把黑鱼洞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维摩乡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坚持六个立足,抓好黑鱼洞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而维摩乡在保持彝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黑鱼洞的地势地貌,结合村寨特点,对村内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更加突出彝族风情,打造出彝族特色与自然生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村寨。

 

“像这样小的绣品您大概要绣多久?会销往哪些地方?通过合作社组织的发展模式,您的收入有没有增加,生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记者们一边参观着展览在柜里的各式绣品一边问正在刺绣的村民杨秀芬。

 

“像这样的荷包,大概两天就能绣好,几乎全部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生活肯定是越过越好了,不像以前,活计多收入却很少。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杨秀芬笑呵呵地说道。

 

“走进黑鱼洞村,大家都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依山傍水,水天一线。村民管村里两个波光粼粼的湖叫龙潭,祖祖辈辈都悉心照料着这一汪汪的清水。水潭边上就是新建不久的民族团结广场,傍晚,男女老少围着火塘跳起彝族弦子舞,脸上的笑容,额头的汗水……跳得是那么坦然,那么开心,那么自在。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黑鱼洞村,人们不仅传承了顶灯弦子舞的技艺,更弘扬着其蕴含的‘团结登高’之精气神。”云南日报记者左超感叹道。

 

 

砚山工业园区:

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随着车子的缓缓前行,映入采访团眼帘的是一片产业加工示范区,一辆辆载满货物的大货车呼啸着奔向远方,伴着清晨的风,采访团来到了砚山工业园区。

 

“砚山县工业园区建于2007年,园区规划面积为39.81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园四区’,园区重点发展电子、玩具、服装等转移产业,新型建材、生物资源加工区等。并先后引入美泰玩具、中恒电子、金鼎纺织等企业,世界500强富士康科技集团已入驻园区,将在年内建成一期生产线。截至2017年9月底,砚山工业园区有入园企业58户,有从业人员6966人,1至9月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0.98亿元。”砚山县委副书记吴桂有介绍道。
记者们纷纷感慨:“没想到这小小砚山县,竟然还有这么多大企业,企业发展了,砚山县的经济增长只会越来越快。”

 

随后,采访团来到了刚入驻园区的永盛杰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总经理王敬钧的带领下,记者们参观了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流程。

 

看到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工人,中央电视台记者金弋琳上前询问,“在这里工作怎么样?是怎么找到这里来工作的呢?”

 

“我是本地人,之前在外地打工,后来在网上看到家乡的工业园区在招聘,就回来了,现在既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又能上班,而且这里的工作环境也很好。”工人陆光丽笑呵呵地回答道。

 

这时,记者们听到远处传来“下课时间到了”的声音,砚山县工业园区书记李国文介绍说,这是坐落在工业园区的云南技师学院砚山分院。在李国文主任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学校,踏上台阶便看到一排民族团结宣传展板。

 

走进服装缝纫实训室,记者们看到同学们有的在剪裁、有的在画图样,都忍不住拿出相机记录这一刻。“你今年几岁了?为什么会想学服装设计呢?”……记者询问一位正在画图的同学。“我今年16岁,因为我是壮族,很喜欢我们壮族的服装,想学习怎么制作和设计,以后能设计出更好看的少数民族服装,让更多人喜爱。”张同学笑着回答道。

 

据了解,该学校目前在校生1561人,少数民族学生851人。设有汽车、商贸、应用技术3个系。同时,学院还结合砚山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活动,依托学校服装专业建设了民族服饰展厅、服装设计实训室和服装缝纫实训室。重在传承、推广砚山民族服饰、民族刺绣技艺。

 

 

麻栗坡县老寨村:

发展红色乡村旅游  日子越过越甜

沿着笔直整洁的水泥路,采访团来到了麻栗坡天保镇老寨村,大家都被村道两边掩映在绿树中的一幢幢崭新整齐的黄墙灰瓦两层小楼所吸引。村民房前屋后栽有果树,活动广场上绿化树郁郁葱葱,太阳能路灯整齐有序,阳光下的老寨村显得宁静祥和。

 

“截至目前,老寨村共有24户98人,建档立卡户8户。县委、县政府对老寨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明确了将老寨打造成‘红色旅游新村’的发展定位,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红色文化,建设美丽宜居村寨。通过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农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群众的生产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麻栗坡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仕龙介绍。

 

“文山采访点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寨。麻栗坡边境线上的老寨,昔日硝烟战场,如今的脱贫主战场,红色印迹随处可见。走进村寨,彻底感受到了老寨的新变化……这些都受益于‘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壮族寨子里的百姓都住上了新房,如今正打算借助周边的‘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宽阔平坦的村道上,云岭先锋杂志社的记者李美娇由衷感叹道。

 

老寨村的变化,只是沿边村寨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麻栗坡县在编制完成全县2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场)432个沿边自然村建设规划的同时,集中力量、先行打造了老寨、上扣林、平安坡等5个省级试点村。

 

据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发瑛介绍:“通过建设,实现了老寨村稳定脱贫,同时实现全村24户农户全部住上抗震安全、宜居宜业、特色明显的安居房;实现县民主管理和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现在的新房子有2层楼,200多平方米,花了40多万元,政府补助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看着自家的新房,老寨村小组长阮绍锋很满意,“我家还种了咖啡,养本地山羊,接下来准备搞农家乐和客栈,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猛硐瑶族乡小坪寨村:

感受“老山情怀”  体验瑶族风情

“这就是老山第一村啊!”采访团刚到猛硐瑶族乡小坪寨村,看到村口牌坊上写的“老山第一村”时,不禁感叹道。小坪寨是距老山主峰最近的民族村寨,记者们迫不及待地踏入了这个充满独特民族韵味的小村庄。

 

“过去我们住的都是破土房、茅草房。现在政策好了,帮我们盖起了漂亮的房子,道路不仅宽敞平坦,路两边还有太阳能路灯。”小坪寨村村长盘云华向记者介绍道,“在整个猛硐瑶族乡,我们村算是脱贫村,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到现在的3000余元,现在村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居住在这里的瑶族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同时,由于这里是战区遗址,十余年的战争历史给这里的民族文化融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地军营民族文化,每逢三月三、盘王节等传统节日,村民们与当地驻军一起,组织开展各种战地军营民族文化活动,村里的瑶族同胞们都会统一盛装,男女青年对唱情歌,跳梆鼓舞,共庆美好佳节。

 

陈仕龙告诉记者:“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小坪寨村实施了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项目,共完成69户房屋新建及改造。同时,依托老山现代战争遗址、老山梯田等旅游资源,积极推动以沿边地区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为内容的民族风情游和老山情怀游建设,推动小坪寨经济发展。”

 

“我们都相信,只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小坪寨的旅游资源,将会给游客感受与众不同的军营民族文化,在感受‘老山情怀’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多彩的‘瑶族风情’,小坪寨也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走向致富的快车道。”记者们认真地讨论着在小坪寨村的采访感受。

 

看到这边境瑶族寨生产生活的改善,听着村民用质朴的言语表达着过上幸福生活的感激,采访团一行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听到村民们说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会守护好国土、稳固好边疆,记者们对这些淳朴村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马关县云南华联锌铟公司:

坚持绿色生产  发展一流矿业

11月21日正午时分,采访团从麻栗坡出发,大巴车沿着山间弯弯曲曲的道路缓慢地行驶。马关县笼罩着白茫茫的大雾,可能是早晨下过雨的原因,大雾迟迟没有散去。采访团前往马关县都龙镇的云南华联锌铟公司开始了采访的第一站。

 

高大的厂房,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宽敞的园区,眼前的环境俨然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厂区。让采访团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偏远的小镇有一个文山州集采矿、选矿、冶炼为一体的国有控股企业,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原“文山州都龙锡矿”。

 

享有“南疆明珠”之美誉的马关县都龙锌锡铟多金属矿床,探明稀贵金属铟储量6417吨,约占全球铟储量的40%,位居全球第一;锡储量31万吨,位居全国第三;锌储量413万吨,位居云南省第三。云南华联锌铟公司党委书记牛辉说:“2016年的利润是7亿多,人均创利35万,今年预计达到人均45万。”

 

“云南华联锌铟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到保护环境?员工主要来自什么地方?当地的失地农民如何安置?” 中央电视台记者金弋琳问道。

 

“坚持‘资源开采精细化、废物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生产原则,通过污水安全检测和项目合作,确保了外排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坚持把绿色还给矿区的每一寸土地,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的80%以上。”牛辉说,目前共解决失地农民就业1000多人,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公司安排了岗前培训,通过培训安排可以胜任的岗位进行工作。周边村寨在公司从事装矿、矿山秩序维护等从业人员已达600余人。

 

同时,云南华联锌铟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都龙镇大寨村委会16个村小组328户贫困户开展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指派专人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长期驻扎大寨村委会开展扶贫工作,目前已有97户脱贫。牛辉介绍,当地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工业发展,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大家才能越来越好。

 

对于记者们最关心的矿业的发展是否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时,牛辉表示,公司按照“大型化、数字化、现代化”绿色露天矿山目标,建成了210万吨/年绿色露天矿山。使采矿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同时,公司还加大对周边村民的招聘,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罗家坪村:

挖掘战地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

11月21日下午,伴随着细雨,采访团驱车前往一个坐落于中越边境罗家坪大山脚下的村庄——罗家坪村。

 

罗家坪村小组位于马关县金厂镇,全村共有村民103户451人。金厂镇镇长熊发兵在半路与采访团会合,一路上,他给记者们讲述了金厂镇的故事。

 

熊发兵说,金厂镇是马关县最小的乡镇之一,金厂镇虽小,但是“事事通中央”,因为金厂镇有着38公里的边境线。1980年,在罗家坪大山作战时,罗家坪村绝大部分村民都是苗族,他们自发地为战士们运送物资,送饭送水。在发起战斗总攻开始之前,战士们把身上手表、怀表等值钱的东西,交给了当地的村民,很多战士牺牲后,村民把他们留下的遗物寄回了家乡。

 

虽然当天气候寒冷,但是当听说金厂镇有一座英雄山——罗家坪大山时,记者们都兴致昂扬的想要登上大山主峰,走一走当年英雄烈士们走过的路。

 

半个多小时后,“以大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罗家坪大山边防部队官兵营房旧址大门映入采访团的眼帘,营房旧址内两边是重新修建的两层钢混水泥房,广场中央矗立着非常醒目的“罗家坪大山主峰”石碑,西北角边上矗立着一个锈迹斑斑的瞭望塔,旧营房前面的棵松树依旧挺拔,树脚长满野草和青苔,树脚下面前方用石头砌成的墙面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标语字样还明显可见。

 

民族画报社的记者曾颖颇有感触地说:“云雾缭绕的山太美,不过三十年前,这里却是血雨腥风的土地。历史长河中,多少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令人唏嘘。边民可敬,和平弥珍。”

 

随后,采访团走进罗家坪村,有两个视觉符号格外引人注目。芦笙特色大门和苗族文化长廊展示这里的民族文化特色,处处可见的革命英雄壁画则诉说着永恒的荣光。此外,村间水泥道路宽敞干净,特色民居黄墙磁瓦错落有致。罗家坪村是拥军支前示范点,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是全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授予“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平安村寨”等多项殊荣。记者们走访了路边正在铺水泥地面的一户人家。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一家人干劲十足,小孩子也来帮助父母拿工具,铺水泥。村民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着:“没有想过这么快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房子修好了,日子会更好。”

 

据悉,罗家坪村目前主要围绕民族文化,打造苗族特色旅游村。修缮芦笙特色宅门,启动实施苗族特色民居改造,建设苗族文艺广场、文化长廊,并组建了苗族文艺表演队。围绕红色文化,打造战地特色旅游村。修缮了主峰碑、营房、场地、阶梯等战场遗址,积极挖掘战争事迹故事,与此同时兴建一批战争年代吃野菜、包谷饭,过艰苦朴素生活的农家庭院,让游客到此能忆苦思甜。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飞  杨清旺  陈一诺  梅然  文/图)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