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宗教视窗
 
大上清宫考古取得成果 是我国宗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7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江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鹰潭市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经过对近四年的考古发掘工作的评价,对照历史文献记载,专家认为,大上清宫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揭露地层关系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观特征的道教正一教祖庭遗址。此次考古发掘,是我国宗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上清宫遗址全景图

 

大上清宫何处觅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第一回中对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的描述。

 

大上清宫,位于龙虎山上清镇东,泸溪河北岸,溪山环拱。据文献记载,它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禅宗演法、修行传箓、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是中国道教正一教祖庭。

 

鹰潭龙虎山地区的道教活动可追溯至东汉和帝时期。据历代《龙虎山志》记载,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龙虎山结庐炼丹,建“天师草堂”。魏晋时期,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还居龙虎山,建“传箓坛”。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改为“真仙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将“上清观”升为“上清正一宫”,文献记载“时宫中学道者常数百人”。

 

之后,这座道教祖庭屡经兴废,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修;明朝对其进行多达七次修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御书“大上清宫”匾额,大上清宫由此得名。

 

清雍正九年(1731年),大上清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于次年八月竣工。据清代妙正真人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大上清宫新制》记载,当时的建制为两宫、十二殿、二十四院,整个观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不仅独居江南宫观之首,且在全国也是举世无双。

 

然而,1930年的一场意外火灾,将大上清宫殿宇楼阁几乎全数化为灰烬,仅存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楼、东隐院和福地门前的三座碑亭。

 

黄琉璃龙纹滴水

 

宏大宫观面容初显

 

2000年,鹰潭市启动大上清宫重建工程。2014年6月,在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大片建筑遗迹,特别是出土了一块“清嘉庆十五年重修上清宫碑”。

 

大上清宫遗址被发现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迅速对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调查,摸清了遗址周边环境及文物散落情况。随后,考古人员在大上清宫遗址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调查,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遗存共有29处。自2014年6月以来,考古人员对遗址核心区域进行了系统发掘。近四年来,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

 

经过考古人员认真细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大上清宫的分布范围、宫观建筑的格局和历史演变脉络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

 

大上清宫遗址位于山前缓坡地带,三面临山,向南缓降,最外围有围墙环绕。由石块或青砖残块砌筑而成的围墙随山势而走、蜿蜒起伏,总长度2002.9米,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从整体来看,大上清宫遵照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山势自南向北、由低渐高依次排列,周边环绕砖砌院墙,院墙外错落分布二十四别院等众多建筑。主中轴线主体建筑有: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东西两侧为各主殿相对应的配殿,东侧配殿有: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它们由连廊及厢房相连接,在正殿玉皇殿与其配殿三官殿之间还建有御碑亭。

 

许多遗物从大上清宫遗址出土,它们主要是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

 

建筑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琉璃建筑构件、灰陶建筑构件、石质建筑构件。从构件年代来看,宋元至明清均有。生活用具主要可分为宋、元、明、清时期瓷器。

 

垂兽

 

丰富遗存蕴含重要价值

 

经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结合考古调查、勘探结果,对照历史文献记载,考古专家们认为,大上清宫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揭露地层关系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观特色的道教遗址。

 

根据考古勘探初步推断,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探明18万平方米范围)。这在全国道教宫观建筑中,规模首屈一指,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

 

大上清宫遗址揭露出的遗迹现象及出土文物,无不体现出大上清宫的皇家气派。从建筑规制看,上清宫的主体宫殿都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分布于工字连座台基上,这种建筑形制是参照北京故宫乾清宫-坤宁宫的样式建造,极具皇家风范。从建筑材料看,大上清宫出土了很多大体量的石柱础,如三清阁存留的柱础底座长86厘米,露明部分直径64厘米,在一般道教宫观中难见,只有皇家建筑才会用如此巨大的建筑石材。此外,遗址出土文物中,纹饰丰富,特别是建筑材料纹饰以龙纹居多,龙纹形态多达11种,龙纹的使用,将大上清宫与一般道教宫观区分开来。

 

屋脊兽:狮子图

 

考古人员的精心发掘,将大上清宫遗址里宋、元、明、清的地层全部揭露出来,地层叠压关系非常明晰;清理出的各时期遗迹、遗物,也基本将遗址内主体建筑空间关系梳理清楚。从遗址的地层堆积以及遗迹的分布情况,考古反映出大上清宫由肇始到发展、兴废的过程,揭露出各个时期连续不断的历史演变脉络,印证了历代文献记载的有关史实。

 

在大上清宫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包括阁1处、殿6处、门1处、院落2处、碑亭2处、厢房22间、取水槽2条等在内的大量遗迹点。“在目前道教遗址中,如此丰富的遗存现象是几乎没有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介绍,大上清宫遗址丰富的遗存资源显示,它是一座融合南北建筑风格,兼具民间与官式建筑规制的宗教建筑。其总平面布局既有北方的建筑特点,又有南方的艺术风格,既有民间的喜好风俗,又采用官式的建造法式,例如遗址庭院内大面积铺设鹅卵石,这在北方官式建筑中极为罕见,而遗址中主体建筑墙体厚60~90厘米,这是典型的北方风格,南方不见。残存的构件和构造做法也表现出官式做法与当地民间传统工艺的结合。

 

“总的来说,大上清宫遗址无论从规模、等级,还是遗存、时代传承,在我国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徐长青说。

 

摘自《中国文化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