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整族帮扶
 
巧家县工商联兼职副主席罗永芬的“甜蜜事业”
作者:骆德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2/13

 

 

 

 

巧家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小碗红塘和狮子糖远近闻名,是日常保健养生、馈赠亲友的佳品,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蔗糖产业历来在巧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缘巧家红糖

 

说起昭通巧家红糖,就不得不说罗永芬。今年50岁的罗永芬自小生活在巧家县东坪乡老街村,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机关干部,于2013年12月退休,现担任巧家县工商联兼职副主席。这个一生和巧家红糖有缘的人,终于在知天命的年龄,真正和巧家红糖结下了不解情缘。

 

对罗永芬来说,儿时的甜蜜记忆依然清晰,村里那棵百年攀枝花树,树冠现在已可覆盖十来亩地。树下那台破旧的石碾,依稀留着她童年的印迹,石碾里甘蔗榨出的糖汁的香甜气味,至今还弥漫在老街的小巷和田野。罗永芬的记忆中,在过去生产队统一种植、生产、销售的年代,甘蔗带给村子欢乐与梦想。金沙江边的10个村民小组大量种植甘蔗,到了冬天,甘蔗开始收割,成片伐倒的甘蔗送进榨房。祭大神、燃放鞭炮后,就在攀枝花树下开榨,牛拉着石碾子滚动榨糖,每天可以榨千多斤甘蔗,一连要榨上三个月。榨糖的这三个月,攀枝花树开花了,粉红的花朵落在蔗皮、红糖上,整个村庄就像是泡在糖汁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累了,嚼一根甘蔗,喝一碗红糖水,大人孩子在攀枝花树下乘凉唠嗑。攀枝花下,孩童在一天天长大,村庄在一天天长大,日复一日地甜蜜着。离家工作的罗永芬从未离开过甘蔗、红糖,每年一到榨糖的时节,她都要带着孩子和朋友到老家的糖房里重温儿时最甜蜜的记忆。

 

2013年12月,罗永芬退休了,但她却与巧家红糖更紧密地黏合在一起。2011年,罗永芬的女儿大学毕业,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她,决定自主创业,在父母、亲友的支持下,母女俩创办了巧家县健维农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大药山情”系列农特产品,罗永芬担任公司总经理。她说:“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对巧家红糖的情结是永存的,为了巧家红糖产业发展,我将不畏艰难一直做下去,让巧家红糖发扬光大。”

 

投资兴建糖厂

 

2013年底,在获悉巧家原有的红糖企业决定不再进行蔗糖生产,数以万计的蔗农看着地里一天天走向枯萎的甘蔗愁眉不展之后,罗永芬母女在县委、县政府、县工商联的支持帮助下,决定把这一独具巧家特色的产品延续下来。

 

说干就干,但经过考察论证后,她们亦喜亦忧。喜的是,历史上巧家红糖的发展历程相当精彩。《巧家县志》记载: “甘蔗,清乾隆年间引进种植,民国时期,主要在金沙江沿岸地区种植,品种有红甘蔗、白甘蔗、罗汉甘蔗、建南甘蔗。巧家土制‘碗碗糖’历史上曾作为皇室贡品。”“清乾隆年间,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州竹园镇,回程引进甘蔗种植,逐渐在金沙江两岸谷地,上起普毛、淌塘,下至攀枝花、太平场繁衍开来……”
《巧家县志》上这一表述,暗含了巧家堂琅文化这一金属文化的脉。京铜外运,从水路和五尺道上,巧家周边地区的黄铜和龙头山的朱提白银,源源不断地外运到京城,支撑着清廷的运转。巧家红糖也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和马帮,出滇入川,北上中原,直达京城,成为皇家贡品。

 

巧家红糖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走出巧家,走向全国。“中国红糖看广西,中国红糖在巧家”——广西红糖产量大,巧家红糖质量好,这是业内公认的。巧家小碗红糖原料甘蔗产于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地区,那里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1摄氏度,无霜期达347天,平均降雨量801.2毫米,种植区域内均为白沙土,在全国甘蔗种植范围内土质和气候是最为独特的,长出来的甘蔗有着极高的含糖量,用这种甘蔗制出来的红糖更是味道甘纯。

 

巧家小碗红糖造型古朴、典雅,包装别致。糖块呈两面凹陷的半球状,称“瓣”。两瓣按糖芽子对接,合二为一,称“一合”。十瓣(五合)用毛叶包扎,捆扎成圆柱形,称“一把”,寓意为:同心同德、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因此,小碗红糖是一种幸福、吉祥的象征。时至今日,老人祝寿、乔迁、新年等重要节庆,在民间人们仍会送上红糖来表示自己满心的祝福,小碗红糖更成为了巧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

 

忧的是,经历数百年沧桑变迁,巧家红糖虽远近闻名,但产量却在逐年减少。来自巧家县金沙江热区开发办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巧家种植甘蔗面积仅有4500亩,总产量17900余吨。近年来,随着全球糖业步入增产周期,由于供大于求,食糖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持续干旱和电站修建使得巧家甘蔗面积锐减,糖厂在多年亏损的状态下终于宣告破产,万余种植户和数千亩甘蔗面临无人收购。罗永芬知道一旦投资建厂,将会面临资金短缺、红糖市场混乱、近年来国际糖价低迷等种种困难。但是,在罗永芬心里,这项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而是巧家县数百年来民俗文化的传承,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这项产业。另外,作为一名退休党员领导干部,面对蔗农、政府的困难,自己必须尽绵薄之力,为党委、政府和当地百姓分忧。

 

在多方奔走后,罗永芬在巧家县金塘镇青杠坝投资兴建一个糖厂,解决了蔗农的燃眉之急,甘蔗得以及时收购进厂压榨,这既给蔗农吃了继续种蔗的定心丸,也更坚定了罗永芬母女继续把巧家红糖这百年来形成的品牌延续完善下去的决心。

 

尽管有满腔对红糖的热爱,但现实的创业情况仍然让罗永芬倍感艰辛。按照巧家县委、政府的规划,蔗糖产业有“四大需要”:做大做强农业传统产业的需要、增加产业产值的需要、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但巧家甘蔗种植面积减小、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短板,也摆在她的面前。

 

多方助力  苦尽甘来

 

让罗永芬惊喜万分的是巧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糖产业的发展,针对实际困难,采取了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大对蔗农的培训力度,提高甘蔗收购价格来调动蔗农种蔗积极性,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加大品牌宣传,扩宽蔗糖销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等措施,并在巧家部署5000亩以上的甘蔗种植。

 

如今罗永芬的糖厂已经有了一套科学而完整的榨糖工艺了,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元素,整个小碗红糖的制作工艺,宛如一轴绵延久远的民族风情画卷。成片的沙地甘蔗林砍伐后,被运送到榨房,要通过压榨、澄清、加热、蒸发等复杂工序才形成糖汁,其间,熬糖的师傅必须观察火候,汤汁不能太稀,否则糖太嫩,色泽不鲜,糖亦不甜。但也不能太老,否则制作出来的糖颜色暗黑,回味不够,汤汁稠腻,没有巧家红糖的鲜酥脆。一锅散发浓郁清香的红糖汁出锅了,制糖师傅开始忙碌舀糖,这是个手工活,糖要舀得均匀,保证每扇糖都大小一致。有时,师傅来了兴趣,表演起扯糖的绝活,散发着清香热气的红糖在他的手里左拧右揉,越扯越细,终于成了比金线还细的糖丝,盘成丝窝糖,轻拈一点入口,芳香和甜蜜弥漫开来……

 

罗永芬投资300万元建起来的这个糖厂,每天可生产红糖50吨左右,去年投产一年,榨糖800吨。占地十余亩的现代化糖厂,面向金沙江,背靠青山与甘蔗林,开榨后,整个榨季都弥漫着淡淡的糖香。

 

蔗糖产业是巧家县的农业特色产业,也是带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要产业。近年来,巧家县委、县政府遵循“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统筹化推进”的指导思想,走“优质、高产、高效”的产业发展路子,成立了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热区产业开发办公室,负责甘蔗产业的规划布局、宣传发动、政策制定、组织落实,每年给予一定的小额信贷,扶持和培育甘蔗产业,使巧家甘蔗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为了稳定甘蔗种植面积,罗永芬与甘蔗种植户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每吨甘蔗保底价630元。因此,巧家甘蔗种植户,每亩甘蔗平均产量可达8吨左右,每亩收入5100余元。

 

在2012年昆明泛亚国际博览会上,巧家红糖获得优质农产品奖,2014年中国南亚国际博览会、2014年第八届全国名优果品交易会的品鉴会上,罗永芬公司的“大药山情系列——贡品红糖”赢得了专家们的称赞和好评。目前,罗永芬的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和外出参展等渠道,使巧家红糖走出昭通和云南,在重庆、成都、南昌、北京、上海等地已有大量订单。

 

罗永芬对巧家红糖的感情,是喜乐安康、和和美美、甜甜蜜蜜的美好愿景。她说: “巧家红糖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文化,我要举起巧家红糖传承发展的大旗,再艰难也要走下去,为的是我心里对巧家红糖的甜蜜记忆。”

 

骆德毅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