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文艺
 
佤族清戏 古老戏曲演变的“活化石”
作者:杨艳鹏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4/19

 

 

 

 

佤族上演汉族戏,并将其保存下来,演化成珍贵的民族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典型范例。腾冲市荷花镇甘蔗寨村的一群农民,把一种古朴的戏剧艺术——佤族清戏代代相传下来,至今仍保留着早期清戏原始古朴的特色,是古代戏曲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剧目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是全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颗外来的戏剧种子,能在甘蔗寨这个佤族聚居的地方生根、开花、演变、结果,依托的是西南丝绸之路的繁荣。甘蔗寨是西南丝绸古道腾冲段的一个驿站,西南丝绸之路经甘蔗寨,下到南甸(今梁河县),最后进入缅甸八莫。各地的商贾、马帮来了,要吃、住、娱乐,于是戏台、歌会应运而生。过往的民间艺人中有演出清戏的戏班,短暂停留,坐地演出,赚点路费。当时的佤族头领李如楷是个戏迷,不但组织清戏的演出活动还在剧中扮演角色,有同好者跟风而上,清戏也随之在甘蔗寨落地生根,繁荣发展,最终形成佤族清戏。

 

 

 

佤族清戏源于青阳腔,青阳腔又源于弋阳腔,明初永乐年间流传到云南。弋阳腔本身有着“顺口可歌”、“错用乡语”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很容易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融合。弋阳腔对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戏剧,如白剧、傣剧等都有重要影响。佤族清戏就是在弋阳腔基础上与当地文化融合、演化而来的。

 

清戏传入甘蔗寨后,与当地的“社火”习俗融为一体,改变了“社火”零散单调的状态,展示了人们祈福庆丰、喜气热闹的场面。灵活多变的演出形式,更为群众喜爱。佤族清戏没有职业戏班,是纯粹业余化的娱乐状态,故而是以方言为戏曲语言的一种少数民族戏曲艺术。

 

佤族清戏的主要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言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声腔有“九腔十三板”,这些曲调抑扬顿挫,融入了地方小调的音乐特色,悦耳动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佤族清戏的演出形式较为简单,角色有生、旦、末、丑之分,早先不化妆,化妆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的。早期服装无水袖,比较贴近生活,显出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引子或念诗,然后再唱或道白。没有复杂的身段,台上的做功均是依据演员对剧情的理解而发挥。

 

 

 

佤族清戏伴奏早期使用的乐器仅有小勾锣、小镲,每唱一句或一段即用“锵锵,锵锵锵齐锵齐锵锵”一类的锣镲点隔开,大鼓、大钹、大锣等都是后来添加的。曾有人尝试用“叫鸡弦”(京胡)进行伴奏,但未能成功。1984年底专业艺术工作者才把文场音乐(主要是二胡)引进了清戏伴奏之中。

 

清末民初期间,是佤族清戏最为繁荣的黄金时代,除在本寨及其他佤族村寨上演外,还被邀至邻近的各民族村寨演出。滇西抗日战争期间清戏渐渐衰落,剧本戏文濒临灭绝之境。之后,对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进行调查时,才将其列为正式剧种。1983年,腾冲县文化馆对佤族清戏与弋阳腔、青阳腔关系进行研究,发掘、整理剧目和唱腔,排演折子戏《安安送米》,参加保山地区民族文艺会演获得成功。199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专家到甘蔗寨调查,认定佤族清戏属于珍贵的民族剧种。2008年,佤族清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艳鹏)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