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平均每年300多部 位列“全国之首”——省民语译制中心:在耕耘中腾飞
作者:吴卫 李寄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4/26

 

 

 

平均每年译制300多部少数民族语影片,截至2017年底共译制少数民族语影片2000多部,能译制13个少数民族语种,2013、2014、2015、2017年度分别获评“全国第一档优秀译制单位”……

 

走进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以下简称省民语译制中心),这一连串的数字,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我省少数民族众多,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的民语译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的民语译制片数量在全国11个民语译制中心中都名列第一。”4月16日,省民语译制中心主任王文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淡淡地说。

 

从“民语口译”到“数字化生产”

 

资料显示,我省的少数民族语影片译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0年,随着解放军进入云南,电影也被带到了全省各民族地区,并受到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了让听不懂汉语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听懂电影里的对白,当时的放映员每放映一段,就要停下来,把电影里的对白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讲述出来。”王文斌介绍说。

 

此后,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省民语影片译制工作走上专业化道路。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也从“民语口译”发展成了专业配音译制。

 

“因为电影里的人都说我们本民族的话”,看电影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当放电影,寨子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四邻八村的各族群众都会赶来。民语电影的播放,既丰富了村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译制工作全数字化。”王文斌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省少数民族语影片译制工作也驶入了快车道。

 

数据显示,在数字化技术使用之初的2010年到2012年三年里,民语译制中心译制完成的影片数分别是48部、88部、204部,此后的2014年和2017年更是高达平均每年300多部,这一成绩在全国一直排第一。

 

 

 

从故事片到科教片、纪录片

 

据介绍,在2009年以前,我省每年平均译制的少数民族影片大约是20部,大部分是电影故事片。2009年以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电影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民语译制中心的译制工作也从单一的电影译制向“全方位译制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度,民语译制中心译制的影片共有2000多部,其中故事片950多部、科教片1050多部,2010年至2017年,我省边境民族语农村电影放映场次累计达95000多场,观影人数累计达1300多万人次。

 

通过这些影片,既为少数民族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也把科学技术、农林知识送到了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民族影片的播放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译制的范围更广了。”民语译制中心综合科科长张庆明告诉记者,除电影外,民语译制中心还参与了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重大会议的译制工作。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民语译制中心及时组织开展了翻译工作,目前13种民族语的新闻专题片《十九大会议》的译制工作已经完成。“我们译制的《十九大会议》,因为说的都是民族语,少数民族群众都很爱看。因为听得懂、听着亲切。”张庆明说。

 

“现在我们全省译制工作人员正在全力以赴投入《厉害了,我的国》的译制工作。”张庆明告诉记者,民语译制中心负责的13种少数民族语种的《厉害了,我的国》译制工作已经分别进入台本翻译、后期及录音阶段,预计4月底可全部完成制作。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省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就能通过我们译制的《厉害了,我的国》,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到我们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了解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张庆明自豪地说。

 

 

 

从小单位到大中心

 

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影片的译制工作,早在1965年就在云南省电影公司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部门,1975年成立了“云南电影译制片厂”,1998年,又将民语电影译制工作从云南省电影公司划出来,成立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省委省政府今年又将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更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

 

为了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语影片的译制工作,除设在昆明的省民语译制中心外,2011年以来,我省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在文山、红河、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怒江等7个州市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译制分中心,陆续开始了苗语、壮语、瑶语、哈尼语、傣语等13种民族语的译制工作。

 

“民语译制中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视。我们的各民语译制中心、分中心都配备了专门的译制设备和录音用房。”民语译制中心财务科科长张梦倩告诉记者,如今,我省8个民语译制单位共有数字化译制设备20套,中小型录音房17个。

 

 

 

全省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语译制的人员约有300多人。在这300多人的从业队伍中,大约有译制管理人员20多人,从事导演、翻译、录音的人员各有30多人,译制配音人员有200多人。

 

“虽然总人数有300多人,但其中只有大约60人属编制内人员,其余人员都是按照‘一片一结’‘一事一结”和长、短期聘用等方式参与到民语译制工作中的。”王文斌介绍说,“正是这样勤俭高效的工作机制,让我们能高质高效地完成了一部部民语影片的译制工作。”

 

张梦倩告诉记者,十年前她到民语译制中心工作时,民语译制中心只有11个人,办公地点也很狭小。如今,位于昆明市呈贡区的“云南省民语译制中心大楼”正在建设中,该大楼是我省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大楼建成后,将成为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编辑、制作、网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省级民语译制中心。

 

“民语译制中心大楼建成后,我们将拥有南亚东南亚地区最好、最先进的译制设施,我省的广播影视译制工作也将进入更好、更快的新时代。”王文斌说。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吴卫  李寄)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