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村子靓 生活好 荷包鼓——安宁市桥头村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美丽蜕变
作者:陈一诺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4/27

“我们大多数是白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刚进桥头村,村民们便热情地与记者交谈起来。桥头村位于安宁市太平街道北部,距主城昆明21公里,2005年杭瑞高速公路的修建,横穿了整个村,也让桥头村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按照“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的理念,2016年桥头村成功创建为民族团结示范村。村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网;一栋栋现代风格的小洋楼,改善了居住环境;定期举办技能培训,不仅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拓宽了致富的路子,村民的荷包也越来越鼓了。

 

村史陈列馆  留住乡愁记忆

 

自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以来,安宁市民宗局、太平新城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一直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奋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不辜负少数民族群众的期待,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安宁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村史陈列馆从2016年建好那一刻起,就属于村子里的每一个人了。”桥头居民小组支部书记邓琼芬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村史陈列馆是按照白族建筑风格修建的,房屋画壁、门窗均保留了浓郁的白族风情。

 

“一千多年前,桥头村的白族先民迁徙到此定居,时至今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依旧坚持着自己本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本民族文化的恢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邓琼芬娓娓道来。

 

过去的照片黑白两色,经过岁月的洗礼,边角旮旯已泛黄,却记录下了以前瞬间的幸福或者忧虑,将这一刻保留了下来,让它成为了永恒。邓琼芬指着陈列馆的一组黑白老照片向记者介绍道,“照片中的是我们村里一户人家,也是和和睦睦的大家庭。”

 

在村民们看来,这个矗立在村内的“博物馆”,是他们另外一个家——因为那里面有他们祖辈几代曾经使用过的器具,有属于他们全体村民关于时代的共同记忆。

 

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里,除了村史陈列馆,还修建了牌坊、村碑、民族文化长廊,以及民族文化广场,为繁荣民族文化、和谐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昔日泥瓦房今日小楼房

 

桥头居民小组组长苏东林告诉记者,“在启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时,居委会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和有关部门人员深入桥头居民小组了解实情,并实地勘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针对桥头居民小组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召开桥头居民小组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示范村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动群众积极参与配合项目建设,明确建设目标任务,确保工程圆满完成。”

 

根据桥头居民小组发展需要,选择群众所需、所想、所盼的项目实施,以群众急需的项目作为切入点,从容易实施、效果明显的项目开始实施,实行一次规划,强势推进,分步实施。

 

“桥头村的村民非常淳朴,听说有政府扶持能修改新房,大家都积极响应,甚至有的村民,钱不够借钱也要把房子建起来,大家都盼望着过上好日子。”苏东林说。

 

 

 

“记忆中,我们村里小路总是坑坑洼洼,雨过之后就会变得泥泞不堪;房屋都是矮小破旧的瓦房,下雨时常常会漏雨,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有电器,村旁边也没有商店,生活很是艰辛。现在的好日子,哪里是以前敢想的,这都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关心帮助我们。”正在树下乘凉的张大妈感慨地说。

 

在安宁市民族宗教局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以来,桥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的桥头村,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通全村,道路两旁都种上了樱花树和枇杷树。村里的瓦房早已不见,家家户户都在政府的帮扶下建起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小楼房,家电设备一应俱全,还开上了汽车,村子靓了,生活好了,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家门口上班挣钱翻番生活好

 

“安宁白族自民国时期落户以来,主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好,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太平新城开发建设的重大突破,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桥头居民小组通过系列转型、改革,已初步脱离农业生产。”桥头社区居委会主任张石友介绍道,如今,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人均纯收入能有6000多。目前,桥头村正致力于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探索新型集体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据了解,桥头村创建成为民族团结示范村以来,通过特色产业的开发建设,深入挖掘村小组旅游资源,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观光度假,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问题,促进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的销售,提高居民收入。

 

“村子里,除了外出务工的,有的村民就在周围的公司、社区工作。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我们还定期举办技能培训,比如家政、安保等,下一步还将开展民族刺绣,民族语言等培训,让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荷包越来越鼓。”张石友微笑着说。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发展项目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加速脱贫致富,桥头村正在不断探索和适应。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万千,难以忘怀;立足今日,我们脚踏实地,继往开来;展望未来,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句写在村史陈列馆展板上的话,无时无刻不回响在村民的心中。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一诺)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