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广南那力村:圆了安居梦 步入小康道
作者: 杨清旺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5/10

安居才能乐业,解决“住”的问题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是家庭安乐、社会稳定、实现梦想的基本条件。当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安居”成为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广南县坝美镇洛里村委会那力村小组的问题。

 

那力村距离坝美集镇29公里,与广西西林县八达镇未归村委会接壤,属于半山区。全村现有118户535人(农业人口535人,劳动力311人),均为壮族。由于地处陡坡加之雨水较多,滑坡长期威胁着“脆弱”的小村寨。

 

 

 

2014年8月强降雨后,在那力村小组后山坡发现50多米长两个裂痕,山体下沉高度约40厘米。部分群众住房出现裂缝,存在滑坡隐患,滑坡范围内的68户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广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那力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新面貌,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通过逐步实施易地搬迁和精准脱贫危房改造项目,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房,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使那力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携手同筑新家园

 

“手牵手参与扶贫济困,心连心建设和谐家园……”近日记者走进那力村,只见一幅幅彩绘格外醒目,成排的壮家民居错落有致,入户道路干净整洁,小孩在宽敞的马路上嬉戏,穿着壮族服装的老人三三两两站在树荫下闲聊,好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

 

“搬迁前的老寨,大家住着木结构的吊脚楼,特别容易引起火灾,同时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到打雷下雨,就提心吊胆的,那时候多想有个安全的住所。现在搬到这边好了,住的地方跟以前相比是天壤之别。”那力村党支部书记黄友才说。

 

“我们搬到这里住的很舒服,卫生间也有,环境也好了,道路平平的,门口还有广场,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村民农玉兰笑着说道,“政府把房子建好给我们,帮助我们搬到这里,和以前的生活无法比了。”

 

农玉兰的两个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变化,完全不敢相信,这跟以前“摇摇欲坠”的吊脚楼无法比,“他们都非常喜欢现在的房子,每次回来都要住上好几天,他们说这就是城里的‘小别墅’。”

 

“小别墅”在村里面已经建起了68户,现在还有10户后面搬来的正在建设中。村副小组长何永光介绍,目前村里有两种户型:120平米和90平米。采取统一规划,村民自建的形式,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建设人畜饮水、排污、活动室、文化小广场、商贸街、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据了解,在建设过程中,那力村组建了“自建”理事会,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挑选出当地能干事、肯干事、责任心强的党员和群众代表共11人组成“自建”理事会,与驻地指挥部共同做好规划设计、政策宣传、纠纷化解、建材采购等工作,减少了工作矛盾,降低了工作成本。

 

经过一年多的规划实施,现在的村子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小洋房规划有序,整齐划一,村里不仅有文化广场、文化长廊,道路两旁还种上了绿化树,而村民们外墙上的一幅幅壁画,则是大家幸福生活的写照。

 

联合共建谋发展

 

在那力村,一幅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公益广告直入眼帘,让人们在享受乡村美丽景观的同时,也感受着文化的熏陶。一系列文化墙内容丰富、色彩亮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织布、酿酒”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要求。群众在感受传统美德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那力村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图说形式形象生动地宣传阐释核心价值观,如丝丝细雨般润物无声,“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浸润着百姓的心田,为美丽家乡增添了一道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和鲁甸地震灾区群众在一起”的照片挂在黄有才家客厅醒目的位置,他说,“我们村是灾区,党委政府时刻牵挂着我们,给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特别是省、州各级领导都到我们这里来考察调研,我们非常感激,群众更加团结努力,不让党委政府担心。”

 

为加强党组织建设,洛里村委会那力村小组与广西西林县八达镇未归村委会组建了联合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联抓,党组织和党员共管,进一步打破党建工作地域限制,相互借鉴各自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做法。

 

同时共享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共同发展产业,规划在那力村新建1400平方米集中养殖小区1个,同时发展种植砂糖橘134亩、甘蔗200亩,由广西西林县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目标是实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950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最终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跨省区党组织联建,使省际边界村组在和谐共创、产业共兴、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上有新的突破。”广南县民宗局副局长陶根礼告诉记者,那力村和附近的瑶寨、广西的群众相处得很好,逢年过节都要求附近村寨来参加活动,唱歌、跳舞、打篮球,现在村里有了文艺队,平时会自发组织搞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勤劳致富奔小康

 

“那力”在壮语里的大致意思是“田地多的地方”,勤劳的那力壮族人民祖祖辈辈以农业耕作为生,现在的经济收入以种植甘蔗、茶叶和外出务工为主。

 

“村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展种植砂糖橘134亩、甘蔗200亩,红薯80亩。” 何永光说,茶叶基本家家都有好几亩,茶叶鲜叶2至3元一斤,村里平均每户一年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只要勤劳愿意干,脱贫没有问题。

 

“每年镇上都会组织相关的农业培训,村子还主动申请镇上安排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克服了技术难题,产量也得到提高。” 何永光告诉记者,特别是现在的村寨搬到了交通干线上,给村子走向致富之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村子规划时就在路边规划了商贸街,现在的商贸街已经建成了,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卖农产品,村民们都相当高兴。” 何永光介绍,那力村积极发展砂糖橘、甘蔗等产业,把村庄建设和产业扶贫等工作相结合,力争把那力建成村庄规划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产业带动示范村。

 

“依靠党的好政策,勤劳致富奔小康”,陶根礼介绍,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让群众全面知晓和参与,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采取以群众为主体,政府引导实施的工作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并抓实产业发展,巩固扶贫成果。结合那力村实际,以合作社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和砂糖橘、甘蔗、茶叶等集体经济产业,避免“因迁返贫”的现象,达到搬迁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清旺 )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