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火塘夜话
 
民间文物保护热情需要呵护
作者:李思辉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5/22

据报道,近日,一些文物爱好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他们搜寻了多件陵墓石刻残件,并将这些残件搬到陵区监控摄像头下。他们表示,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唐崇陵内的文物。当地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回应,搬运石刻行为未经任何官方渠道批准。也有人批评他们是别有用心,是打着“情怀”口号赚钱。

 

 

 

未经景区允许,未经文物保护部门批准,私自挪动文物确有不妥。一旦对珍贵文物造成损坏还涉嫌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民间文物爱好者,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活动,不能任性而为。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此次唐崇陵“走陵”活动中,文物爱好者把散落在野外的文物残件收集到一起,而且放在了摄像头下,本身并没有毁坏或侵占文物的主观恶意。只是,他们所谓的“保护”欠缺科学性,以致事与愿违,反受批评。

 

近年来,包括“走陵”活动参与者在内的民间文物爱好者在增多,一些人不仅对博物馆里的文物感兴趣,对散落在野外的文物也很上心,有的还形成了自发参与文物探访和保护的圈子,这些都是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以往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整体不强,一些地方为了短期利益拆毁古建筑、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在民间,很多人也只看重直观经济收益,对于散落在野外不易迅速变现的“老物件”缺乏热情。因此,近年来,媒体和专家一直都在呼吁公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现在,文物爱好者在增多,文物保护意识在增强,一些人愿意花钱组团去探访陵园、亲近文物,很多人愿做文物保护宣传的志愿者,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文物是先人的遗留,是传世的遗产,是全民的共同财富,保护文物既是政府的事,也是广大民众的事,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从业人员不足4万人,却要看护近4300处国家级文物单位;全国文物从业者仅14万余人,与之相对应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数分别是76万余处和10815万件(套)……政府部门人力有限,保护文物有赖民间支持。

 

以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时间跨度,文物分布广泛的空间维度看,现在关心文物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文物保护领域,公众还有广泛的参与空间。相对于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文物爱好者,我们的文物爱好者的“爱”还显得比较粗线条,不够规范,欠缺专业性。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和规范。文物本身就应该与人发生联系,既然民间有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政府不妨提供平台,引导他们在专业指导下亲近文物、参与文物保护。不专业的、可能损坏文物的行为理当规范,但民间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则需要呵护。从漠不关心,到盲目关心,再到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去关心,这是一个文物保护观念不断成熟的过程。

 

(李思辉)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