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鲁甸 和衷共济 蓄势待发
作者:王云飞 杨清旺 杨菡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5/25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5月,记者走进昭通市鲁甸县。这些年,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展开,鲁甸县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局面,示范带动和辐射影响越来越明显,促进了各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融汇了“一家人”的深厚情感和“一家人过好日子”的良好示范。

 

如今,这片广袤大地上,“新”是乡村和城市的显著特点:新建的高楼林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规划有序的民居。灾后的鲁甸,各族群众更加团结一致,和衷共济,蓄势待发。

 

抓好恢复重建工作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居住着回、彝、苗等24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04%。

 

对于地处乌蒙山扶贫开发连片地区腹地的鲁甸少数民族村寨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制约着当地发展。

 

2014年8月3日6.5级强烈地震,鲁甸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较大的损失,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更加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加脆弱,尽力恢复和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迫在眉睫。

 

为切实抓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少数民族村寨重建步伐,尽力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鲁甸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鲁甸县将少数民族聚居点和民族文化活动场所纳入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保民族地区通过三年的努力,各项事业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鲁甸县民族宗教局负责灾后恢复重建共23个项目137个点,项目覆盖全县12个乡镇。”鲁甸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唐兵介绍道,目前23个项目已完成,其中有1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5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重建和7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修复。

 

据了解,鲁甸县民族宗教局实施的恢复重建项目以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为原则,改善民族村寨的交通、人畜饮水、居住环境等,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建设,把民族村寨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鸭子塘:各族携手建家园

 

汽车驶过鲁甸县鸭子塘集镇,两旁的风景快速掠过,灰瓦白墙、斗拱飞檐,尽收眼底。从村口放眼望去,左边寨子靠后的平地上矗立着6排造型别致的3层联排别墅;右边的山坡上是一间间崭新的厂房;中间的缓坡地是一大片生机盎然的果园。

 

鸭子塘村是当地采取企业反哺,城乡统筹进行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典范。据桃源乡政府负责人介绍,除了建设高规格居住楼外,鸭子塘合作社还兴办了砂石料厂、免烧砖厂,组建了建筑队,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参股编织袋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在进村走访时,村民李会芬背着小孙子正在小别墅前的树下和邻居闲聊,她告诉记者,近年来,鸭子塘成立起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宅基地、房屋等入股,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李会芬在食堂上班,她的丈夫在编织袋厂上班,不仅是他们,其他大部分村民在本地基本都实现了就业,不仅有工资收入,每年还有分红。

 

提起合作社成立之前的日子,李会芬说,“以前家里种着几亩烤烟,一年没有多少收入,全家五六张嘴要吃饭,还有孩子上学的开支。”一直以来,鸭子塘村民以种植烤烟、包谷、洋芋等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盘田种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紧。

 

“有了合作社,不仅一家人生活好过了,孩子上学问题也解决了。”李会芬说,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领几百元的生活保障金,对高中以上学生实行全免费资助读书,对当地群众参加新农合全出资,对每一位村民提供劳动岗位。

 

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小别墅,不少房屋门前停着小轿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荒鸭子塘自然村在一个叫“瘦垴包”的山坡上,建起了400套带花园、带车位、每套286平方米的3层联排别墅,别墅前还建有两个供村民休闲娱乐的生态文化广场。

 

记者还了解到,鸭子塘村是汉族、回族镶嵌式居住的村子,多年来,汉、回群众共饮一口井,村里各族不分你我,共同建设和维护着和谐家园。

 

一个乌蒙山区的山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入村大企业带动下,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大办经济实体,推进集镇建设。各族携手走上了致富道路,成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示范村。

 

箐脚村:示范带动谋发展

 

从鲁甸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江底镇箐脚村上箐脚村民小组,一路上满山的核桃树绘制了绿色的海洋,核桃树下套种着玉米和土豆,勤劳的村民忙于劳作,呈现出祥和的乡村景象。

 

彝族标识的寨门和沿路的雕塑预告着我们已经到达上箐脚村,这里居住着彝族、汉族、苗族3种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67 %。

 

在村子中央是一个新建的民族文化广场,老人安详地坐在小凉亭下休憩,密林掩映着村寨,色彩亮丽的房屋被花香鸟语所萦绕,这里将被打造为休闲娱乐的避暑胜地。

 

“现在有了民族文化广场,每年火把节都会有很多群众来这里过节,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是这里的一个发展方向。”唐兵告诉记者,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了村里的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告别大黑山,记者一行前往离上箐脚不远的箐脚村大黑山村民小组。大黑山村海拔2160米,居住着汉、苗两种民族50户197人,其中苗族29户132人。村小组长刘安品介绍,村子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为主,经济林果有核桃,畜牧业养殖以猪为主。

 

“村里6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外面打工,很多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回来修起了房子。”刘安品说,地震时不少房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政府的帮助,现在不仅有了舒适的住房,也建起了活动广场,村民现在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苗族群众王开祥家新建起了两层小洋房,房子旁边种上了各品种的花草,花香鸟语,恬静舒适,他的妻子告诉记者,建房子花了七八万,政府就补贴了5万元,现在的日子好了。好在哪里呢?她说,“好在有舒适的房子住,不再住烂房子了,好在政府关心我们,吃穿不愁,找得到苦钱的路。”

 

如今,王开祥家不仅养着牛羊,还养上了13箱蜜蜂,“我们这蜂蜜是原生态的,一斤要卖120元,不愁卖,一年还是能卖好几千块。”

 

甘田村:宣传教育促和谐

 

“田地拿出来做广场,方便百姓生产生活,也让我们的村子更加漂亮宜居。”甘田清真寺阿訇马才勋说,现在有了活动广场村民都会到上面打球,打太极,这是以前没有的。

 

鲁甸县桃源回族乡铁家湾村甘田村民小组,周围是千顷良田,回族村寨星罗棋布。这个回族聚居的村子粮食作物以烤烟、玉米为主,畜牧业养殖以牛为主。

 

“村子重视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在甘田小学开展民族团结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马才勋说,整个村寨非常和谐,过节的时候,村子里的其他民族同胞都会来清真寺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既要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也要重视精神生活的加强,在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近年来,鲁甸县大力开展“回族古尔邦节”、“彝族火把节”和“苗族花山节”三大主体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为鲁甸县的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弘扬和繁荣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为全面掌握了解全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分布、生存环境以及传承、发展现状等情况,鲁甸县民族宗教局成立了鲁甸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调查。

 

据了解,鲁甸县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音乐、乐器、戏曲、舞蹈、民间工艺、建筑、服饰、仪式、节庆、民间文学、传统体育、医药等领域。
鲁甸县秉承建设与团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建设中,借助建设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让建设点的各族群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飞  杨清旺  杨菡)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