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各族儿女欢歌颂党恩美好富裕边境镇国门——文山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谱写亮丽画卷
作者:农成 杨清旺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7/27

文山的边境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那里的神奇。从东到西,由南往北,沿着云南的边境线走一遭,那里的自然景观、异域风情、民族奇俗、边境奇观、历史过往……呈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幅幅别具特色的边境画卷。

 

 

 

世代生活在文山边境一线的群众没有想到,2015年这场在云南边境深入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会以迅雷之势推动他们的生活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驻村工作队来了、村寨规划图纸出来了、施工队和运输物资的车辆也来。一时之间,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参与建房。不到一年,一栋栋崭新的民居建起来了,一项项特色产业规划项目迅速铺展开来,一个个村民科技、体育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涌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新气象日渐形成,成为一道各具特色、亮丽的边关风景线,各族群众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

 

“我要干”  携手掀起建设热潮

 

文山州将麻栗坡、马关、富宁作为全州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边境县,3县的14个沿边乡(镇),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和天保农场,覆盖722个自然村12.3万人。边疆地区山高坡陡,加之交通闭塞,大部分为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较为艰苦。“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为文山边境各族群众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战役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7.7%的文山州早谋划、早部署、早规划、早实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强化领导,高位推动”“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挂钩帮扶,合力推进”“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培育产业,增加收入”“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等举措, 深受群众拥护,群众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外出务工村民也积极返乡搞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文山按照上级补助、州县安排、部门整合、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统筹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美丽乡村、五小水利、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和资金。按照基础设施政府投入、安居住房农户为主、产业培育部门指导、有效撬动金融支持的原则,化解了资金整合难的问题。沿边3县党委、政府和州级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统筹推进,基本完成规划项目建设任务,为实现“富民、美边、稳边、睦边”的目标砥砺前行。

 

据了解,文山按照“抓点、连线、带面”的思路,统筹推进规划的全面建设。按照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结合实施“七改三清”环境整治,累计完成投资24.14亿元,占计划的百分之96.53。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各民族传统建筑元素,做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度融合,留住了乡土、留住了乡愁。

 

同时,文山州着力打造示范村建设,树立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在每个行政村选择1—2个自然村作为示范村建设,麻栗坡县老寨、上扣林、上戈主、下戈主、平安坡5个自然村列为省级示范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树立了标杆、打造了样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经验。

 

除此之外,文山州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提高群众收入与村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经济林、高稳产农田建设,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资金、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扶持发展畜禽养殖等项目,沿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所在县的平均水平。短短几年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掀起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的热潮。

 

麻栗坡县 “红色旅游”增强自豪感

 

从麻栗坡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边境一线前行,苍翠的山坡上不时出现成片的香蕉林。崭新的民居不时出现在眼前,在湛蓝天空和苍翠大山间分外夺目——民居融合了当地汉、壮、苗、瑶、彝等世居民族传统文化共有的色彩,堪与现代时尚的居住小区相媲美。

 

当来到麻栗坡壮族特色民族村寨天保镇老寨村,车中气氛也从欢快转为肃穆:老山就在眼前,这里曾是将士们抛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祖国和平与发展的地方。在这里,红色印迹随处可见: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主峰战争遗址、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以老山为代表的文山州麻栗坡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牺牲奉献最大的边境县。

 

 

 

“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麻栗坡县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手段,发展日新月异。

 

天保老寨最早只是中越边境、马帮路上的几家马店,也曾在自卫反击战中经历过炮火洗礼。老寨村小组长阮绍峰就出生于老山战役那年,为躲避战火,幼年的阮绍峰住过猫耳洞和山洞,结婚的新房也是又黑又潮,下雨就漏水。直到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后,通过政府补助+自筹的扶贫方式,他住进了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新楼房。

 

麻栗坡县还对老寨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将老寨打造成“红色旅游新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美丽宜居新村,通过产业项目建设,农户每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群众的生产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自毗邻的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建成后,老兵、烈士家属及各地游客一下来了不少。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会住上这样好的房子。房子一共花了40多万元,政府补助一部分,我自己自筹一部分。”阮绍峰和妻子商量着腾出9间房间开客栈,如此一来除种植咖啡、香蕉外,又有了新收入,还不用外出打工。阮绍峰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袖子上绣着的国旗,一边感慨道:“想都没想到,好生活提前来了。我作为中国人太自豪了!”
麻栗坡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小坪寨是距老山主峰最近的村寨,也曾是老山最前沿阵地,被誉为“老山第一村”。村民与驻军共同开展民族文化、战地军营活动,共建军民鱼水情,是这里的特色。

 

当年,小坪寨许多瑶族村民作为支前民兵,支援前线。2012年,国家向每户拨款四五万元、村民出1万多元,拆土房、茅草房,改建砖房。在建房过程中,特别注意保存了瑶族建筑特色,为今后推出“瑶族风情游”奠定物质基础。
 

 

“道路修通了、新房盖好了、村子变美了,我们合作社养出的鱼更好卖,到生态农庄休闲玩耍的人也更多,社员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了。”说到试点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平安坡村村民、鹏程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江鹏高兴的话接连不断。

 

在试点建设中,麻栗坡县突出该村优势,提出了“山地林粮草、田中稻鱼蔬、村中游娱服”思路,组织村民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稻田养鱼、蔬菜种植、旅游服务等产业。

 

目前,该村已成立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杉木种植合作社各1个,开办集养鱼、养鸡、养猪、酿酒、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庄1个,建成规范化养鸡场1个,稻田养鱼100亩,种植杉木354亩等,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高稳产农田、人均1亩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人均出售1头商品畜和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目标,平安坡村群众找准并踏上了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致富大道。

 

记者了解到,麻栗坡县发挥天保口岸优势,用好国家对边境乡镇居民每人每天享受8000元边民互市免税政策,通过采取“边贸互助社+党支部+建档立卡户”的方式,带动周边3个边境乡镇探索“边贸增收模式”,以打造“英雄老山圣地”4A级景区为契机,将麻栗坡县老寨、平安坡、上扣林等打造成为红色观光旅游民族特色村,探索“旅游增收模式”;并引导沿边分散的农户向边境乡镇和集镇集中,形成边境集市带,探索“互市增收模式”。

 

搬进漂亮的新家、住进崭新的别墅,麻栗坡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他们纷纷表示,今后将安心在美好家园山下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在率先脱贫致富的同时,更加守好国土、稳固边防。

 

 

 

马关县 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赚钱

 

“山又高,坡又陡……山羊过路要穿草鞋,猴子过路要拄拐杖。”马关县小坝子镇田湾村委会副书记熊福用顺口溜说出了边境少数民族群众较为恶劣的居住环境。

 

马关县“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涉及夹寒箐、小坝子、都龙、金厂4个沿边乡镇12个沿边村委会157个自然村8911户37357人,少数民族人口达92.9%。

 

“穷怕了”,这让当地群众骨子里始终散发着一股干劲。
 

 

“田湾村以苗族群众为主,曾经因为路不通,平均每年因生病去镇上看病被耽搁去世的人有10多个,听到这句话特别地焦心。”小坝镇党委书记莫键东回忆起之前人们给他说过的困苦往事。修路,成为了党委政府和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饱受自然条件之苦的田湾村委会各族群众想尽一切办法要摆托贫困。在“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他们自发组织筹钱修路,3个村小组共筹集8000元,投工投劳修通了进出村子的毛路, 实现了“毛路村村通”。

 

近年来,随着兴边富民、美丽乡村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落地,田湾村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来打造,道路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广场,有了活动室,还开始建立起了集市。有了政策支持,有了对口单位的帮扶,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的宣传带动,村民的发展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种砂仁,种香蕉,种草果等,收入实现了翻倍。

 

同样在小坝子镇附近的老懂寨,是苗族群众聚居的村子,他们依托保留完整的民族节日“闹兜阳”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苗家习俗。经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村子统一规划房屋建设,建立了民族文化传习馆,正在建“兜阳”文化广场和看台,群众渐渐接触了旅游,计划着建客栈,修农家乐,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项目实施符合县情、村情、民情,马关县聘请云南财经大学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老师作为项目设计顾问,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对三年行动计划涉及的重点村寨及抗震民居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对金厂镇罗家坪村、都龙镇冒天水村、夹寒箐镇岩腊脚村3个重点民族特色村,采取驻村逐户走访调查的方式,充分掌握当地自然条件、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该村房屋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并具体到施工设计图深度,科学指导马关县民族特色村的建设工作。

 

在各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金厂镇罗家坪村建设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村小组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组建了罗家坪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互联网+传统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本地小耳朵猪养殖。为实现本地产出的特色生态产品有更好的销售路子,马关县在精心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在沿边村寨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群众多渠道融入市场。实施“互联网+农业产业、互联网+农户”等方式,通过电商等多种形式,将特色生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大家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赚钱。

 

通过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了沿边少数民族地区3286户14700人贫困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扶持发展了4个村级产业、4100亩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及肉牛、生猪等多元化特色养殖产业,增强了沿边群众发展后劲,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理财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本领。

 

一系列整村推进、民族特色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和沿边集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沿边村寨建设成为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沿边群众真正看到了建设成效,实实在在享受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成果。

 

 

 

富宁县让沿边群众率先奔小康

 

富宁县国境线长75公里,“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涉及135个村小组26800余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占6.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5%,直接受益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3%。

 

富宁县以沿边镇为实施主体,将木央镇的大坪、大寨、田湾和田蓬镇的山脚、茅草坪、东瓜寨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村重点打造,彰显不同类型自然村的特色和亮点。2016年4月6个示范村全面启动建设。

 

在规划布点的过程中,富宁县坚持结合实际,鼓励群众尽可能往边境沿线建设新家园。除了田蓬镇山脚村、木央镇青岗堡村实施就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外,其余133个自然村规划和农户居住保持相对稳定,保存原来长期形成的边境自然屏障,并通过政策的扶持,让群众安心居住在边境线上。
 

 

群众互助建房成为了边境村寨的一大特点。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建设新家园,珍惜来之不易的政策,特别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目前,各项目点已建设完成安居房、防洪沟、排水沟、进村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及景观台,栽种绿化树木等。一批具有亮点特色的村寨逐步成形,群众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被激发出来,通过示范村的引领,带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以点连线带面的作用。
 

 

“道路亮花花的,房子也漂亮。”田蓬镇山脚村村民王明德住着100平米的小楼房,党委政府给他们每户投入十多万元,自己只出了3万多元购置家具。“相当于免费住大房子” 王明德笑着告诉记者,当地由于土地贫瘠,贫困随之而来,土地也被征集来建设口岸,随着田蓬口岸的开通,“近水楼台”的山脚村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需要解决老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地没有产业,生活还较为困难。”村小组长熊有德告诉记者,党委政府的关心,也让沿边各族群众找到了方向。沿边村寨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增加收入这个源头活水,平时生活大部分都是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养业来维持。富宁县注重培育和发展壮大村级产业,通过整合资金补助、出台奖励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激发了一批农户自主创业、村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木央镇木杠村好伙伴合作社,现已形成以养牛—食用菌种植——百合种植为主的产业链,发展社员16人,带动农户150户;同时,引进福建商家到木杠村发展巴西菇种植,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群众以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已建成巴西菇大棚28个,预计每个大棚可为贫困户带来纯收入3万元,每天带动群众务工4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有收入,带动了一批建档立卡户脱贫。
 

 

“一家种上2亩小辣椒,不脱贫都不行。”田蓬镇永恒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依托云南老厨娘食品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和平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协议种植指天椒1000余亩,引入“互联网+”营销模式,鸡枞等10多种农特产品销往昆明、广西等地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富宁县围绕甘蔗、八角、油茶等支柱产业和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继续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民族贸易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激发各族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主动融入“高铁时代”,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深入挖掘“坡芽歌书”等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
 

 

“现在孩子上学,家人就医特别方便。” 熊有德说,整个山脚村精神面貌好了不少,村子更加美丽和谐。

 

据了解,接下来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富宁县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医疗卫生设施,优化医护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步伐,让各族群众住上放心房、安全房。拓宽各族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将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和特困群体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随风招展的国旗,安静祥和的村寨,安居乐业的各族群众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政策。通过整合发改、财政、民宗、住建、农业、环保等各方面力量,家家户户做到了厨卫入户、人畜分居和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网络“五通”。沿边地区形象和面貌有效提升,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明显增强。

 

(农成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清旺)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