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沿边村寨“披新装” 各族携手进小康 富宁县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明显
作者:梁忠贤 杨清旺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8/3

 

 

 

 

日落时分,位于富宁县木央镇的边境小山村大坪村显得格外秀丽、安宁、祥和。从富宁木央镇的木杠、大坪村委会到田蓬镇的田蓬、龙哈、庙坝昔日随处可见、散落于山间的土坯屋,被一排排民族特色鲜明、生活功能齐备的新建小楼所取代。

 

为破解边境地区的发展困境,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扶贫、兴边、固边和富民问题,从2015年开始,实施了以沿边一线行政村为重点的“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三年行动计划”,随着“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中抗震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寨环境整治工程等的实施,边境村寨居民住房条件和村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像山脚村一样旧貌换新颜的边境村寨越来越多,形成“以点、连线、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富宁县国境线长75公里,“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涉及木央镇的木杠、大坪、木贵和田蓬镇的田蓬、龙哈、下寨、庙坝7个村委会共135个村小组6309户26863人(其中属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450户1677人,占6.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5%,直接受益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3%。

 

沿边村寨地处山区,环境比较恶劣,通村路、产业路问题成为制约边疆群众发展的主要瓶颈。举全县之力,让率先进入小康。富宁县下定决心,以沿边镇为实施主体,将木央镇的大坪、大寨、田湾和田蓬镇的山脚、茅草坪、东瓜寨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村重点打造,彰显不同类型自然村的特色和亮点。2016年4月6个示范村全面启动建设。

 

 

 

“在规划布点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结合实际,不搞大拆大迁,鼓励群众尽可能往边境沿线建设新家园。”富宁县民宗局副局长李政兵介绍,除了田蓬镇山脚村、木央镇青岗堡村实施就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外,其余133个自然村规划和农户居住保持相对稳定,保存原来长期形成的边境自然屏障,并通过政策的扶持,让群众安心居住在边境线上。

 

“群众互助建房成为了边境村寨的一大特点。”木央镇副镇长鲁朝金介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建设新家园,珍惜来之不易的政策机遇,特别是重视村里的公益事业,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体现主人翁的地位。

 

目前,各项目点已建设完成安居房、防洪沟、排水沟、进村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及景观台,栽种绿化树木等。一批具有亮点特色的村寨逐步成型,群众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被激发出来,通过示范村的引领,带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以点连线带面的作用。

 

合作社成为“发展引擎”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需要解决老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地没有产业,生活还较为困难。”村小组长熊有德告诉记者,党委政府的关心,也让沿边各族群众找到了方向。

 

“沿边村寨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增加收入这个源头活水,平时生活大部分都是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养业来维持。”李政兵说,富宁县注重培育和发展壮大村级产业,通过整合资金补助、出台奖励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激发了一批农户自主创业、村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家种上2亩小辣椒,不脱贫都不行。”田蓬镇永恒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依托云南老厨娘食品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和平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合作社员156户450人,与农户签订协议种植指天椒1000余亩,引入“互联网+”营销模式,鸡枞等10多种农特产品销往昆明、广西等地区。2016年末,社员人均增收6000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

 

同样,木央镇木杠村好伙伴合作社,现已形成以养牛—食用菌种植-百合种植为主的产业链,发展社员16人,带动农户150户,;同时,引进福建商家到木杠村发展巴西菇种植,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群众以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已建成巴西菇大棚28个,预计每个大棚可为贫困户带来纯收入3万元,每天带动群众务工4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有收入,带动了一批建档立卡户脱贫。

 

“致富带头人”带动一大片

 

富宁县民族宗教局在实施大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资金使用上改变了以往的投入方式。即在总体资金投入时,拿出部分项目资金扶持发展养殖户和创办苗族服饰加工作坊农户,同时留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

 

奖励机制是根据农户养殖达到要求的给予奖励。对于创办作坊经营车间,搭建工作平台,带动3户以上经营苗族服饰,解决5名群众务工人员的也给予奖励。2014年,富宁县民宗局在实施项目中共拿出34万元,用于扶持奖励养殖户和从事经营苗族服饰的群众。在34万元的扶持资金中又拿出21.4万元用于扶持养猪22户,扶持多的达5万元,少则2000元;扶持养牛大户10家、扶持加工苗族服饰5家,每户多的扶持2万元,少则1万元。剩余的12.6万元用来奖励做得好的群众。通过采取这一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创业增效的积极性。

 

李显江是大坪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去年,他用县民族宗教局扶持的5万元,购买一套粉碎拌料机,加工饲料由原来每天需要2个人加工,现在只要一个人加工一小时,就足够200多头猪吃一天了。

 

由于加工饲料的能力提高,推动了养殖业快速发展。养猪的规模也由2013年成立专业合作社时的70多头发展到目前500多头。李显江说,“社员发展到12户,年销售肥猪200头、小猪崽300多头,每年产生纯利润8万多元。”

 

在发展养殖业中,李显江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作用,利用现有的设备,免费为群众加工饲养、免费提供药品、猪精等,同时为农户提供优良小猪,统一为社员进料,统一销售肥猪。对一时没有资金购买小猪的群众,李显江把小猪赊给困难群众饲养,为群众发展养猪致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得到了群众高度称赞。

 

“在扶持5家农户加工苗族服饰过程中,其中做得最成功、经济效益最明显的是王国英家。”李政兵告诉记者,王国英利用县民族宗教局扶持的1万元资金,购买缝纫机,把自家的房子当作加工作坊,请来了一个苗族姑娘作为帮手,开始购进各种布料加工苗族服饰。因王国英缝制的苗族服饰款式新颖,深受越南边民喜爱,年纯收入6多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富宁县围绕甘蔗、八角、油茶等支柱产业和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继续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民族贸易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激发各族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主动融入“高铁时代”,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深入挖掘“坡芽歌书”等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

 

团结文明世代传

 

“现在孩子上学,家人就医特别方便。”熊有德说,整个山脚村精神面貌好了不少,村子更加美丽和谐。

 

据了解,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富宁县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医疗卫生设施,优化医护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同时,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步伐,让各族群众住上放心房、安全房。拓宽各族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将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和特困群体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作为边境上的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随风招展的国旗,安静祥和的村寨,安居乐业的各族群众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政策。通过整合发改、财政、民宗、住建、农业、环保等各方面力量,家家户户做到了厨卫入户、人畜分居和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网络“五通”。

 

有了田蓬口岸,有了合作社,有了致富带头人的帮助,沿边地区形象和面貌有效提升,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明显增强。聚集正能量,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梁忠贤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清旺)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