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铭记 脱贫路上的这一刻——云南首次贫困县数量减少 1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
作者:方丽娟 杨燕明 杨艳鹏 杨清旺 胡娇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0/12

 

 

 

 

编者按: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仍有贫困人口574万人、片区县91个、重点县73个,贫困人口数量和片区县、重点县数量分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

 

经县级申请、州市初审、省级核查、公示公告、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等程序,云南省祥云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牟定县、宾川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罗平县、勐海县、鹤庆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姚安县、洱源县、石屏县、云县、芒市15个县(市)1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本报特刊登我省首批退出贫困县的情况,以铭记这一时刻。

 

让我们携手奋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祥云县

祥云,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始建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彩云南现,县在云之南”而取名云南县,1918年因省县同名而改称祥云县。

 

祥云是个多民族聚居县, 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祥云县居住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共有19种民族成份,其中汉族占82.97%,彝族占7.16%,白族占9.3%,苗族占0.15%,回族占0.11%,傈僳族占0.24%。

 

在扶贫工作中,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祥云县始终坚持“第一民生”的政治站位,以挂钩“政治生命”为抓手,以“重中之重”为定位,以“常态长效”为要求,健全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机制体系,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作。一是健全“三大体系”,压实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各级干部把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二是抓实“三个管理”,确保对象精准。祥云县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首要前提,严格识别贫困对象,找准主要致贫原因,扣准精准扶贫第一粒纽扣;三是提振“三股气力”,激发脱贫动能。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四是坚持“一个统揽”,县域综合实力大为增强。

 

截至目前,祥云县3个贫困乡、64个贫困村全部稳定有序退出。至2017年末,全县建档立卡人口8862户、32764人中,3年来累计脱贫7092户、2721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8%降到2017年的1.37%。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玉龙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境内有汉族、白族、藏族、苗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回族等十余个世居民族。

 

玉龙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首要的民生工程,一是制定执行“五个一”议事规则和“四级联动”责任层级,县处级挂钩领导和县直部门一把手用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抓脱贫攻坚。二是突出帮扶措施,增收项目覆盖家家户户。坚持长短结合、以短补长,按户均不低于1.9万元的资金扶持建卡户发展一项以上的致富产业,提升贫困户增收与经济组织关联,做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经济组织全覆盖,户均年增收3000至5000元,实现了以产业覆盖强化扶贫帮困,以产业增效实现群众增收。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自我发展社会风气。坚持党建与脱贫双推进,大力宣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广泛开展村庄“四洁”、农户“五整洁”行动,做到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育并举,治贫与治愚、扶智与扶志并重,务工思路与就业能力双孵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70%,群众脱贫攻坚主体意识和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提升了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2014年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4户15663人,贫困发生率为8.36%。县委政府深度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把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做到位,2014年至2017年累计减贫3794户1449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

 

 

 

■牟定县

牟定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居住着汉、彝、苗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6%。

 

牟定县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以七条精准措施力促脱贫出列。一是精准压实工作责任。把脱贫攻坚工作列为综合绩效考核“一票否决”指标,实现县乡村组四级干部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没有盲区;二是精准抓好产业扶持。发展核桃、猕猴桃、冬早桃等,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支持;三是精准落实住房保障;四是精准建设基础设施。完成农村公路硬化、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五是精准改善社会民生。实施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行动计划,构建健康扶贫“五重医疗保障”机制;六是精准传承民族文化。持续加强“左脚舞”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发展彝族刺绣产业,着力打造巩固中国彝族左脚舞文化之乡,万人同跳左脚舞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传承发展“腐乳”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民族彝绣产业和腐乳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增收;七是精准推进党建引领。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不断推进,牟定县处处焕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通过精准识别,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23户11691人,截至2017年末,2475户9118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42个贫困行政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85%降至1.43%。

 

 

 

■宾川县

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全县有 25 个民族,其中有汉、白、彝、傈僳、回、苗、拉祜 7 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8.81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4%。

 

近年来,宾川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和“三率一度”考核评估指标,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构建作战体系,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深化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思路转化、观念转变、发展转型的宾川脱贫攻坚之路。一是构建五大作战体系,合力攻坚咬定“谁来扶”。二是动态管理规范评定,四个精准锁定“扶持谁”;三是到村到户精准发力,整合力量践行“怎么扶”。围绕“扶持谁”这个靶心,按照“到村到户”的具体情况,整合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精准发力践行“怎么扶”; 四是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创建长效机制“拔穷根”;五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决如期达标“摘穷帽”。紧盯思想脱贫精准发力,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干部基层百日行”“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等活动,以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群众,稳步提升“三率一度”,坚决如期达标“摘穷帽”。

 

通过不懈努力,全县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4 年以来全县累计退出贫困人口 8983 户 32517 人,55 个贫困村、3 个贫困乡镇脱贫退出,贫困县退出 5 项指标圆满完成。通过近年精准帮扶,全县贫困发生率1.55%。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境内居住着回、彝、苗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的23.6%。

 

近年来,寻甸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围绕“精准”,突出实干。一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寻甸县以精准为核心,对贫困县所有农业户籍人口进行全覆盖分类识别、全覆盖整合力量、全覆盖统筹资源、全覆盖对标严核。二是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制定了产业扶贫总体规划,推进“龙头+”“农业+”“就业+”“补助+”。三是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组织形式,在全省首创“双讲双评”,由此基础上延伸形成的昆明市“三讲三评”成为我省“六小创新”之一,向全省推广。四是科学编制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库。因地制宜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民生工程,狠抓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还实施12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群众增收”和“家园美丽”双促进。五是创新“双讲双评”激发内生动力。为了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寻甸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讲帮扶情况”等活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群众精神面貌和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六是坚持“牢记使命 担当作为”。

 

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631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93%下降到0.35%,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罗平县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接合部,境内世居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壮族等23个民族,截至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64.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9.39万人,占总人口的14.5%。

 

在脱贫攻坚中,罗平县始终抓住“精准”这个核心。一是抓牢精准识别,精准派人,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二是始终抓住“增收”这个根本。依托油菜、小黄姜产量“全国第一”,水产、蜂蜜产量“全省第一”,“全国烤烟生产大县”“全国旅游百强县”等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制定《罗平县脱贫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万企帮万村”行动;三是始终抓住“保障”这个底线;四是始终抓住“创新”这个动力;五是始终抓住“责任”这个关键。

 

近年来,罗平县立足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基础强县、产业富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品牌化、城乡一体化、全域信息化“五化联动”,全面建设“生态、活力、宜居、宜业、健康、幸福”新罗平。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13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114户32403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08%降至2017年末的1.84%,各项指标自评均达贫困县退出标准。

 

 

 

■勐海县

勐海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以茶、粮、糖为优势支柱产业,橡胶、蔬菜、畜牧水产等为传统产业,石斛、莓类、傣药等为新兴产业。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3.2万人,有傣、哈尼、拉祜、布朗、佤、景颇等8种世居民族,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勐海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精准,严把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整体标准,聚焦突出问题和短板,紧扣“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脱贫路径,集中力量抓了五个方面工作,解决了能力动力、收入、“三保障”、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聚焦素质型贫困,抓载体提素质增动力,让贫困群众的脑袋富起来。专门制定实施《勐海县“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及11个专项行动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持续帮扶;二是聚焦“两不愁”问题,抓实产业增就业,让贫困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三是聚焦“三保障”问题,抓实民生补短板,让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提起来;四是聚焦基础设施滞后问题,抓实项目破瓶颈,让农村发展环境好起来;五是聚焦作风问题,抓实党建促落实,让基层组织强起来。

 

4年来,勐海县在兴旺特色产业、“直过民族”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龙头企业带动、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闯出了一条具有勐海特点的绿色发展、绿色减贫之路,累计实现2个贫困乡、36个贫困村出列,6787户26423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97%。

 

 

 

■鹤庆县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全县居住着白、彝、苗、傈僳、纳西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4%。

 

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亦称《蛮书》)一书中有地名“俄坤”,即现在的鹤庆。鹤庆白语至今仍然称鹤庆为“俄坤”,是“白鹤一双(对)”的意思,故又有“双鹤”之称。

 

自2014年以来,鹤庆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挂图作战,攻坚克难,绘制出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的民生图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鹤庆县率先在全省实行由县委常委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担任乡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负责领导、督促、协调、落实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同时,组成县级统筹、部门挂钩、干部参与、社会帮扶的“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走企业、到田间、进院坝、访贫困户。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深化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西部农村初中宿舍改造等专项工程。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使命,全面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帮扶标准,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同时,超前谋划,健全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资金池”,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覆盖,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在产业扶贫中,鹤庆县实行长、中、短结合,逐村逐组选准产业扶贫方向,引进、培育市场主体,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

 

经过不懈努力,鹤庆县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91户28350人,贫困发生率从13.32%降至1.23%。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县是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14个世居民族,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茶马古道的源头。全县总人口19.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5.5%。

 

在脱贫攻坚中,宁洱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突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三个到位”解决“三个落实”问题;二是把握精准要义,瞄准贫困靶子,以“七步工作法”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三是把准因村派人,压实政治责任,以“四大帮扶力量”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四是把脉精准帮扶,聚焦问题短板,以“八大工程”解决“怎么扶”的问题。结合宁洱实际实施了产业发展脱贫等十二项措施,强力推进“八大工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五是全力筹措资金,强化过程监管,以“九个一点”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六是把牢宣传导向,发挥群众自治,以良好的氛围营造解决群众认可度问题;七是筑牢组织保障,凝聚攻坚力量,以党建引领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八是完善制度措施,加强监督检查,以严实的作风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2017年,宁洱县贫困人口减少到662户179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8.22%降至2017年末的1.27%,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丰收双促进。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云南省四个文献名邦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都如今拥有中国彝族打歌之乡、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中国名小吃之乡、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华彝族祭祖圣地等殊荣,乘着社会发展的浪潮,巍山不断打造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等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

 

巍山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全县国土面积2200平方公里,境内共有25个民族,汉、彝、回、白、苗、傈僳6个世居民族,全县共有2个建档立卡贫困乡、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8214户2954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5年贫困发生率7.19%。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巍山县迅速行动,以超常的措施,过硬的举措,全力以赴投入脱贫攻坚大决战。安排全县86个部门2841名干部挂包81个村委会8214户贫困户,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在大理州创新开展了低保户与建档立卡户“两户合一”工作,并率先在大理州探索和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帮扶方式,组织全县26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帮扶,共计帮扶3146户贫困户,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农户、企业三方共赢。同时,通过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深度推进健康扶贫,全面完善住房保障,织密筑牢兜底大网等有效措施,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巍山县共有26401人稳定脱贫,40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乡镇脱贫退出,贫困县退出指标圆满完成,2017年底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26%。

 

 

 

■姚安县

姚安县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总人口21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等23个民族。

 

在脱贫路上,姚安县广泛调动一切力量参与扶贫,聚合力、增活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构建起全社会扶贫的大格局,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新成效。一是为构建完善高效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抓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机制建设。全县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访民情,一帮一、多帮一,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瞄准“扶持谁”,从“精准”二字上着力,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充分依托贫困群众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精准施策,实现了“项目跟着短板走”。对有能力增收脱贫的贫困户“扶起来”,房屋住不了的“建起来”,脱贫的“退出来”。三是扶贫先扶志。全县广泛开展“四面红旗”创评活动,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当先进、立标杆。四是为进一步凝聚扶贫合力,全县还着力统筹专项、行业、社会扶贫,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促进社会扶贫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借助挂包扶贫、定点扶贫、沪滇扶贫协作和金融扶贫、“互联网+扶贫政策”等力量,补齐产业发展、人才技术等短板,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五是强化资金投入支撑保障。

 

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县共统筹22.54亿元资金集中投向扶贫领域,破解“出行难、就学难、增收难、看病贵”等问题。

 

至2017年末,累计减贫23017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至712户191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

 

 

 

■洱源县

洱源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因地处苍山十九峰第一峰云弄峰和洱海的源头而得名。洱源是滇西北大理古城—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大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洱源县总人口29.87万人,有26个民族居住,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

 

2015年中央发出脱贫攻坚令以来,洱源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贫中之贫,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一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决贯彻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二是健全扶贫机制,筑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六重保障。坚持大扶贫格局,“五级书记抓扶贫”高位推动,结合洱源县脱贫攻坚实际需要,及时出台《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洱源县脱贫摘帽工作方案》等制度。三是下足“绣花功夫”,高位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到位。坚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坚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截至2017年底,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1188户324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8%。

 

 

 

■石屏县

石屏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总人口31万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0.9%。

 

石屏县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做到四个“贯穿始终”,一是把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县市抓落实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个一批”,下足“绣花”功夫,补齐贫困县和贫困人口退出的每一块“短板”;二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贯穿始终。各级领导干部全面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形成对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三是把坚持问题导向,压实攻坚责任贯穿始终。逐级逐户逐人开展“五级调度”,摸清实情、找准问题、研究分析、制定对策、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最基层、最末端。出台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对履行责任不到位,影响脱贫攻坚成效的进行严厉追责问责;四是把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贯穿始终。把革除陈规陋习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既革了群众思想陋习、生活陋习、生产陋习,又革除了干部认识之贫、作风之贫、能力之贫,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真正打了一场新时代的人民战争。

 

截至2017年末,全县贫困村由45个减少到4个,贫困人口由9730户36052人减少到1018户336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4%,贫困地区和广大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云县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隶属于临沧市,总人口为46.43万人,境内有汉族、彝族、白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傈僳族和苗族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2.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0%。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云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是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认真落实“双组长”责任制,深化“挂包帮”“转走访”责任落实,推进落实“五个一线工作法”;二是聚焦问题抓整改。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派出3个考察组分别到井冈山市、兰考县、镇沅县学先进、找差距,制定整改方案,列出整改措施清单,实现了所有问题“清零”。逐一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从严从实抓好整改落实;三是强化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蓝卡户、红卡户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对蓝卡户出台15项扶持政策,对红卡户出台17项扶持政策。建立产业利益联结“三带一帮两促进”帮带机制,构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体系;四是健全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健全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深入开展“扶贫日”活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7年,云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5%以下。

 

 

 

■芒市

芒市地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芒市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等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48%。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芒市立足自身实际,齐心协力,以“九个一批”为抓手,做细做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一是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为群众增收致富栽好“摇钱树”;二是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和农村安居工程脱贫一批,使困难群众实现安全居住有保障;三是通过转移就业脱贫一批,通过转移就业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四是通过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始终把教育作为根本大计抓紧抓好;五是通过健康救助脱贫一批,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四重保障”措施;六是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立足芒市林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程;七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脱贫一批,全力破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八是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脱贫一批,坚持扶贫先扶智,开展送宣讲、送演出、送温暖、送政策为贫困群众补足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精神之钙;九是通过兜底保障一批。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芒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5022户18118人下降到

 

2017年的1765户5907人,贫困发生率由6.70%下降至2.18%。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方丽娟 杨燕明 杨艳鹏  杨清旺   胡娇  整理)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