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美文山
 
从“将就”到“讲究”——麻栗坡县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见闻
作者:杨清旺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22

 

民族时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清旺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边境线长277公里,全县11个乡(镇)中有8个与越南接壤。在这片土地上,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各民族干部团结带领勤劳质朴的群众砥砺奋进,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创造着丰富且崭新的生活。

 

一条“连心路”、一幢“安居房”、一本“致富经”、一座“信息桥”、一批“带头人”……2015年起,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简称“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麻栗坡边境,流淌在6.3万各民族群众的心间,托起沿边群众“稳稳的幸福”。“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改变了群众长期“将就”着过日子的困境,现在的他们已经“讲究”过着日子,各族群众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

 

家园建起来

 

“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在天保镇平安坡村,路边刚种下的成片百香果整齐排列,黄墙灰瓦的崭新小别墅错落有致地散布山间,在云雾环绕下,村子有了灵性,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人“醉氧”……

 

村子现有的景象让平安坡村村民盛江鹏打消了去城里买房的念头。“以前,想去城里面买房养老,现在寨子变了样,比城里面还好、还舒服。”盛江鹏告诉记者。

 

平安坡村位于原战区,2015年看到附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老寨村的变化,村民们都很羡慕,村小组班子和全村党员坐不住了,老党员冯光菊说,“老寨都能干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干?”

 

说破嘴,不如迈开腿。平安坡村群众不等不靠,他们知道幸福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主动做在前。采取申请政府补一点、自己筹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银行贷一点、投工投劳抵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从彻底改变村庄面貌入手,开展了建设新家园的行动。

 

“党的政策那么好,大家不仅要带头推倒旧房子重建,还要把过去等、靠、要的旧思想、旧观念都推倒。”在全村干部群众的主动争取下,2016年4月,省委、省政府把平安坡村列为全省“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群众主动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还将自己的田地、苗木等无偿提供给集体统一安排使用,全面掀起了平安坡村建设“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的热潮。

 

“现在我们的房子都很漂亮,村子边有大大小小的鱼塘,现在来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些鱼不愁卖,客户直接上门来拉。”盛江鹏高兴地说,“山地林粮草、田中稻鱼蔬、村中游娱服”,现在村子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高稳产农田、人均1亩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人均能出售1头商品畜和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目标。

 

生活好起来

 

当记者来到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下戈主村采访时,一位老人指着一栋漂亮的房屋自豪地说:“看我家的两层‘小洋房’,不错吧?”这位向记者“炫耀”的老人是铜塔村委会下戈主村村民陶应书。“以前的老土木屋子低矮阴暗潮湿,破旧不稳,住起来不安心。现在盖起的新房子比以前的老房子漂亮多了。”陶应书带着记者逛起他的新房子,“这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戈主、下戈主是猛硐瑶族乡毗邻而居的两个村民小组,两村仅一条公路相隔。上戈主都为瑶族群众,下戈主都是壮族人家。麻栗坡县把上戈主、下戈主一并纳入“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加以建设。

 

据了解,麻栗坡县委政府及时建立沿边群众安居房建设奖补机制,对按时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给予补助和一次性奖励,在奖补的基础上,帮助农户申请安居房建设贷款。
“试点村规划之初,上戈主村民就村中的房屋布局、建筑样式等设计问题存在分歧,意见很难统一。”村委会副主任卢富兵介绍,听说下戈主村的设计方案不错,上戈主村群众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最终上戈主村借鉴下戈主村的设计方案,确定了本村的房屋布局、建筑样式等,并在群众会上一致通过。

 

村民何昌荣清楚地记得2016年12月3日,当天,他家带头第一个搬进了全村统一规划新建的小别墅。何昌荣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重新规划建设后,村子里一幢幢小别墅整整齐齐,房前屋后种花种草,街心干净平坦,以前我们一直是‘将就’着过日子,现在我们要‘讲究’着过一回日子。”

 

此外,记者还得知长期以来上戈主、下戈主村民间携手发展致富成为了当地一个佳话。上戈主村有种植经验的瑶族村民得知下戈主村有壮族人家也想发展草果、八角增收致富,便主动来到下戈主村,上门传授草果、八角种植技术。两个不同民族的村子有了一个共识:“我们壮瑶两村本就是一家人,都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相互学习、借鉴。”

 


 

腰包鼓起来

 

麻栗镇茨竹坝村委会上、下月亮坝有70余户,是抵边的村寨,因耕地,地势较高,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长。

 

“这里离着越南就只有几公里,交通不便,带来了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村民想盖一栋房子的成本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通过各种项目的落地,村子克服了困难,村民的房子都建好了,正考虑着如何增收致富。”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时应发告诉记者,为了发展产业,党委政府在上、下月亮坝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村位于冷凉山区,现在试种着油菜,县财政局和民族宗教局给予了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目前成立了村互助社,负责发放互助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带动脱贫、巩固脱贫和持续增收致富。”村小组副组长黄成德说,农户用这笔资金发展种养殖业,效果还不错,现在已经有10来户买了小汽车了。

 

“没有沿边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县委政府始终把培育富民产业、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为能给村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及更大的发展空间,麻栗坡县“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出水”,整合项目和资金,立足山林、水域、沿边的实际,深入挖掘各村的土地、林地、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油茶、核桃、咖啡、草果、石斛、香蕉、火龙果等特色产业,扶持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引领群众发展,不断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让沿边群众腰包鼓起来。

 

除此之外,在天保口岸辐射区,积极探索“边贸增收”模式,通过采取“边贸互助社+党支部+建档立卡户”方式,带动相邻三个乡镇贫困户增收;在董干、杨万、猛硐等沿边乡镇,积极探索“互市增收”模式,引导分散的农户向边境线集中,让新建的每一个村子都成为一个边贸市场,依托边民互市贸易,沿边群众通过边境互市点赶“国际街”,解决群众增收问题。

 


 

胸膛挺起来

 

“要让边境一线各族群众率先脱贫致富,提升沿边地区形象和面貌,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对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6大工程31个子项目纷纷落地实施,一个个边境村寨发生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各族儿女欢歌颂党恩,美好富裕边境镇国门。

 

小坪寨村组长盘银华说:“过去我们住的都是破土房、茅草房。现在政策好了,帮我们盖起了漂亮的房子,道路不仅宽敞平坦,路两边还有太阳能路灯。在整个猛硐瑶族乡,我们村算是脱贫村。通过发展茶叶、竹笋、香蕉、西贡蕉等特色产业,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到现在的8000余元,村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过去说桃树开花、苗族搬家。如今日子那么好,我们再也不搬了!”边民用质朴的言语描述着过上幸福生活,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边境群众的感慨中得到充分体现。

 

“等是等不来小康的,家乡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家一起干,只要人心齐,能把穷根移。”上扣林村苗族党支部书记王玉明如是说。

 

在麻栗坡县,各族干部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主要内容的“西畴精神”,使沿边群众搬进漂亮的新家、住进崭新的楼房,各族群众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挺起胸膛朝前迈。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