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山茶花
 
邮路情长
作者:汤云明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

汤云明

40年前,我还是个未上学的小孩子,我的童年就在县城的一条百年老街上度过。那时,每天都可以在街上看到那位一身绿衣服的叔叔,骑着绿色的单车,载着绿色的投递包从南门到北门,沿街送信,我对此充满了好奇。

 

当长大了些,经常跟着妈妈到县城中心的邮电局,给在几百公里外的个旧市工作的父亲寄信,才逐渐了解了一些。当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一封家书就是一家人亲情的期望,我对八分钱一枚的小邮票甚至有些敬畏。有时,父亲也会在白色布袋子写上地址,装着当地的土特产品寄回家来。因为我们家的信件包裹比较多,慢慢地,邮递员也跟我们弟兄三个熟悉了。他经过时,我们经常会问有没有我们家的信件,有时他也会捉弄一下我们,明明有却说没有,或者没有却说有……后来,母亲就不去亲自寄信了,总是把写好地址的信件交给我,再给我八分钱,叫我自己去邮局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调到了离家只有60公里的昆明工作,一般半个月回家一次,那几年就不经常寄信了,只是偶尔会寄一点给外地的亲戚。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街头有了很多拨账号或插卡的公用电话,家庭的私人电话也越来越多,又逐渐有了传呼机。人们的家信就越来越少了,寄信的主要是在校学生或单位公信。这个时候,我却爱上了写作,并且一上道就停不下来了。那时向报刊社投稿基本上全是用信件邮寄,报刊社寄来的样刊和稿费也是通过邮政投递。所以,在人民逐渐远离了邮寄的时候,我却还在延续着我与邮政的情缘。

 

大学几年的时光,我把饭钱省下来买邮票、信封和稿纸,也收到了不少样刊和稿费,这些稿费又成了我生活费用的有益补充。

 

1994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我写作的热情更高涨了。因为频繁地买邮票、寄信、取汇款、收样刊,小镇上几任邮政所长和工作人员都很熟悉我。

 

再后来,大约2000年以后,我调到了县城工作,小灵通、手机、电脑也逐渐普及了,除了单位公信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再寄信件了。此时,大部分报刊社也逐渐不再接收难以处理的手写稿件,我只得紧跟时代步伐,买了电脑,大多数的投稿都可以用电子邮件完成,我也就很少邮寄信件了,但样刊和汇款却还是通过邮政投递。因为发电子邮件过于简单方便,为了避免收到的电子邮件太杂乱,有些刊物直到现在都还只收邮寄的手写稿,通过审稿以后才通知作者用指定的邮箱发电子邮件过去。

 

2009年以后,我所在的单位创办了一份半月刊内部报纸,我顺理成章加入。每一期需要邮寄到上级相关部门的报纸,以及外地作者的样报、稿费也由我通过邮政寄送。公事加上私事,现在,我每周都要去邮局一两次,所以邮局的工作人员虽然轮换了无数,但所有人依然对我很熟识。

 

可以说,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我这四十多年生命旅程中,从来就没有与邮政疏远过,我和邮政的关系可以用情深意长、一生不离不弃来概括。

 

年少时,邮政绿是亲情的样子和颜色。年轻时,邮政是我写作路上的桥梁和纽带,是它助我一路走来。现在人到中年,邮政已成我的朋友、知己,报刊社寄给我的大量的样刊、赠刊、获奖证书、汇款单还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邮路上走来……
这四十年以来,我和邮政共成长,邮政从最初的邮电局,后来与电信分家后改成邮政局、邮政公司,工作业务也从单一的邮寄信件包裹和收发电报一步步地做大做强。现在的邮政,业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邮寄、汇款、报刊发行,扩展到储蓄银行、金融理财、现代物流、网店购物等等。

 

邮政是变了,但那个让人感到亲切和熟悉的邮政绿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作者简介:汤云明,汉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晋宁区人,经济师、编辑。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个人诗歌集《岁月之上》,散文随笔集《随言散语》。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