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德宏梁河西南边陲歌舞之乡民族文化融合之地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4

 

坐落于德宏梁河县遮岛镇的南甸宣抚司署是全国规模最大、文物保护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中国的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地方自治的民族政策,兴于元、盛于明,衰于清。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设置的土司以云南最多,而云南则以“三宣六慰”最为著名,这其中的“三宣”之冠便在今天的梁河县城。

 

梁河地处祖国西南地区,山间的坝地与温柔的江水,让这里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而地域的优势和包容的统治,又让土司文化与阿昌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

 

葫芦丝天籁之音可传情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而梁河县作为云南省的“葫芦丝之乡”,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丝制作与吹奏技巧,更是有着极为悠久的传承历史。

 

在过去,葫芦丝是当地傣、德昂、阿昌人民传情达意的工具,几乎人人都会吹奏。之后,随着民间风俗的改变,以及乐器本身存在的弊端,葫芦丝的制作与吹奏技艺逐渐在民间没落。

 

如今在梁河能够拥有这样的葫芦丝学习氛围,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里走出过一位“葫芦丝王子”——哏德全。

 

作为国内顶级的葫芦丝制作与演奏大师,哏德全生前曾多次受文化部邀请,去往国外进行演出、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

 

《遮帕麻与遮米麻》是在神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史诗,讲述了天公遮帕麻与地母遮米麻开天织地、伏魔救世的英雄故事。

 

作为阿昌族口述文学的代表作,《遮帕麻与遮米麻》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阿昌人对自然的综合认知,以及宗教、哲学、道德等,是阿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阿昌人民而言,它的地位犹如道教的《老子》和儒家的《论语》,被称为“我们历史的歌”。如今,《遮帕麻与遮米麻》已在2006年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的书籍也正式出版,阿昌史诗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与关注。

 

阿昌织锦巧手织出五彩生活

 

阿昌族是爱美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造型简洁,却花纹绚丽。

 

根据流传在梁河阿昌族中的故事,这些被称为“节子花”的花纹,出自于一位心灵手巧的“老姑娘”。她仿照彩虹的颜色,将日常生活中的花朵、瓜子等物品纺织成花纹,让这些美丽又实用的自然之物融入衣饰,并随身相伴。

 

因此,织锦也成为了阿昌妇女们审美意识的直接体现。

 

为了保护阿昌织锦这一非遗项目,当地政府在阿昌族每年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上,推出了织锦大赛的环节。“阿露窝罗节”是由陇川县阿昌族的“阿露会街节”和梁河县阿昌族的“窝罗节”合并而成的节日。在阿昌语中,“阿露”与“窝罗”分别拥有“聚会”和“歌舞”的意思,都是源于阿昌族古老的宗教仪式,如今合二为一,渐渐成为了一项欢庆丰收、幸福的民俗活动。

 

在水草丰美的滇西坝子上,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犹如和煦春风,展露出梁河今日的神采飞扬。

 

 (央视科教)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