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种上茶种上菜 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 勐腊县部分产业扶贫成果探访侧记
作者:刘炳金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7/5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炳金

 

近年来,勐腊县立足实际,针对产业结构不优、生产和加工规模偏小、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等实际情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村为基础、连片开发、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保勐腊县所有贫困户至少有一项能保障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日前,记者走访了易武镇茶叶产业和勐捧镇冬季蔬菜种植,详细了解了这两个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情况。

 

茶业脱贫 神奇叶子致富形势喜人

 

记者走进勐腊县易武镇祥源茶厂,该厂的总经理助理陶赛银介绍,该厂大量收购当地茶农各类茶叶,与部分寨子签订收购协议,辐射茶农200多户;2108年生产成品茶200多吨。

 

易武镇政府宣传干事彭云书介绍,201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40万亩,为9164名贫困人口增收7422.84万元。易武镇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是普洱茶的故乡。易武镇党委、政府科学规划,借助精准扶贫契机优化茶产业布局,针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茶农利益无从保障的现状,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茶产业示范园,升级茶业产业结构,擦亮“古茶庄”“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易武镇列入旅游小镇进行开发,结合贫困村寨的不同特点,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秉承“保护古茶园、建设古茶镇、开展茶旅游”理念对刮风寨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开发,同时加大了对村民制茶技术和品牌意识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探索出一条依靠茶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临近麻黑村委会刮风寨村民小组,记者看到雨雾朦胧中的茶山望不到边,山坳中,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沿河成排。据说,这就是勐腊县境内以普洱茶闻名的瑶族“首富村”。

 

一栋4层楼房的小院内,村民杨金文夫妇与女儿正忙着分拣晾干的毛茶。杨金文热情地将记者一行招呼进小楼旁边的会客室。这个约60平方米的房间内,一块当茶桌使用的巨大红木厚板占了近一半空间,陈列柜里摆满了各种年份的茶品和工艺品。

 

“40年前住茅草房、吃包谷饭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到白米饭。”杨金文感慨地说,那时刚满10岁的他每天赤着脚在村里跑来跑去,完全想象不出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那个时候刮风寨是勐腊县最穷的村寨之一,2007年前,村里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95%。”村民小组长李永林说,“因为地处偏远、交通落后,村民都很贫困。那时村民搬家,只要‘三脚’(火塘煮饭用的铁架)一拎、竹篓一背、牲口一拉、火懒地(刀耕火种的地)一砍,就地取材盖间茅草房就算完成了。因此当地有‘桃树开花,瑶族搬家’之说。”

 

2006年,当地政府为村民修通了一条22公里长的公路,连通了到村委会的土路,村民的生活状况开始悄悄改变。后来,刮风寨的优质茶叶逐步被茶商发现、收购。杨金文成为当年第一个通过卖茶叶盖起石棉瓦房的村民。

 

如今,刮风寨已通水、通电、通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公路绕村庄,泉水村中流。品质优良的茶叶,则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去年茶叶收入突破100万元。”杨金文对记者说,现在家里已购置了两辆小汽车,还准备再盖两栋小楼。平时家里雇请了3名工人,春茶上市时需要15个人才忙得过来。过去自己出去打工,怎么也没想到现在有能力雇请工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刮风寨里一些妇女使用汉语交流时显得吃力。“不会讲汉话的都是老挝妇女。”麻黑村党总支书记高志明一句话解开了记者疑惑。他介绍,由于地处边境线,老挝边民需要日用品和家用电器之类的,都会到刮风寨来购买。过去刮风寨贫困时,很多村民跑到老挝去打工,如今生活富裕了,不少老挝人又跑过来打工和购物。

 

如今刮风寨186户人家,已有182户脱贫致富。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余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第一村。

 

蔬菜种植 现代职业农民奔小康

 

勐腊县发展冬季蔬菜种植,因势利导种出“增收菜”。入冬后,橡胶停割,进入农闲期,稻谷收割大部分田地闲置,不少人无事可做。针对这一现状,勐捧镇开展现代农业种植产业扶贫项目,让秋收后闲置的田地得到充分利用。

 

在勐腊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冯宏伟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勐腊县金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小笨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任杰介绍:成立勐腊县小笨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勐腊推广现代农业和进行工场化专业化育苗已经有5年。2016年,开始帮扶贫困户,我们采取“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进行合作运营,2018年配合全镇产业扶贫工作,帮带贫困户526户,培养出了一批蔬菜种植人才。截至目前,公司在勐捧镇勐哈基地发展种植面积 367亩,主要品种有茄子、番茄、精品西瓜;勐捧镇勐润基地有390亩,种植豆科类、辣椒类;勐捧镇温泉基地有面积75亩,种植瓜类、水果玉米、玉米笋。

 

任杰说,勐腊县冬季蔬菜市场前景大有可观,其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大环境,是优质冬季茄果类蔬菜最优质的产区,这里人口优势大,年轻劳动力丰富。我们一起种植生产的果蔬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城都、重庆,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2018年,公司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解决当地群众和贫困户就业4000多人次。

 

“现在辖区内的贫困户在公司的带动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冬季蔬菜种植,年均人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脱贫,当地各族群众满怀信心走上致富路。”勐捧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如是说。

 

勐捧镇勐润村的妇女主任依女士笑呵呵地说:“自从小笨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到我们村的冬季蔬菜产业扶贫项目后,对我们寨子的帮助影响很大,村民们都开始和公司一道发展冬季蔬菜种植,学到了先进现代种植技术,产量和销路有了保障,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公司和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公司管理实行工厂化模式,前来务工的群众上下班要打卡,工资按照工时计酬,一般一个全劳动力每人每天劳务费100元。橡胶停割后,附近村寨农民就可以来公司上班,一年四季都有事情做,还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可以说当地群众已经从普通农民转变为现代的职业农民。”任杰爽朗地讲述现状。

 

冯宏伟告诉记者,通过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农作物种苗,村委会组织贫困户参与劳作获取工时费和收益分红的形式,扶持贫困户走出贫困力争致富。勐捧镇政府与合作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企业以略高于市场价、不低于成本价的条件优先收购扶贫基地种植的农产品,最大程度让利贫困群众,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冬季作物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民族时报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否则将依法追责。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