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市内桃源 生活乐土 昆明市盘龙区桃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见闻
作者:周羽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7/19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周羽

 

和陶渊明笔下林尽水源,藏于洞中小口的桃源不同,记者笔下的“桃源”孕育在流水潺潺的盘龙江畔。虽然此“桃源”非彼“桃源”,但除去地名的出入,论起和谐民风,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的桃源社区并不输古人的幻想。

 

真情服务筑建和谐家园

 

桃源要变成“真桃源”,让辖区内9000余名群众在此安居乐业是首要条件。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件件琐事是构筑起社区生活的基石,也是反映社区工作的镜子,更是彰显社区温度的“温度计”。

 

“岁数越大,生活越来越好。”83岁的杨丽英说。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桃源社区看望杨丽英一家时,他们一家人还挤在狭小的房子里,整天为生计发愁。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1200元,女儿下岗卖冰棍,女婿打零工。从2008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杨丽英和老伴的脸上虽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笑容却变多了。杨丽英和老伴的退休金涨了;社保、医保、孩子的工作都有了,逢年过节社区的慰问活动也从来没有把他们一家人落下过。“总书记当年和我们说‘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现在困难真的都过去了。”杨丽英说。

 

不仅是杨丽英一家的生活在变化,社区里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都有了社区的照顾服务,生活上没了后顾之忧;少数民族事务窗口让社区少数民族群众遇事能够“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餐饮技能培训走进了民族餐馆;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实现了再就业,还能享受社区组织的定时免费体检……“社区努力作为为群众,群众互帮互助创和谐”的双向经营让桃源社区民族团结氛围深厚浓郁,同时也让桃源社区这个2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收获了更多的荣誉——云南省、市、区三级联创民族团结示范社区以及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等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文艺联欢描绘诗和远方

 

“象脚鼓声咚咚响,吉祥圣水泼身上。傣家四月邀盛会,各族儿女齐欢唱。”感受泼水节的盛景不用去到西双版纳或者德宏,四月到盘龙江畔的桃源社区一样是场狂欢。桃源广场上社区文体队带来了精彩的民族歌舞节目,身着傣装的居民为观众献上嘎光舞,社区群众拿起柳条、抬起水盆相互“泼水”祝福,气氛热烈。如今,桃源社区的泼水节已经举办了13年,傣族小伙双岩来到桃源社区也已经13年。泼水节早已成为桃源社区一个响亮的民族节庆品牌,而桃源社区举办泼水节最开始是和双岩有相。

 

2005年,双岩从芒市来到昆明,说不好汉语,亲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这个沉默寡言的新面孔,引起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留意。“我们去开导他,当时他和我们说想家,想爹妈。那时刚好泼水节快到了,我们想不如在社区广场举办一个泼水节,让社区的傣族群众都能感受到家乡过节的氛围,让双岩也能快些融入到社区大家庭里来。”社区工作人员张娟说。泼水节办起来,吸引的不仅是社区的傣族群众,各族群众加起来有上千人。一口彝族同心酒、一块傣族泼水粑粑、一段藏族锅庄……民族不同但心灵无间。

 

新春里的民族游园会、趣味运动会;中秋节的团圆会;端午节的品粽会……每个季度的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让桃源社区的群众在生活奔波之余尽情享受节日的轻松,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鼓楼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创新工作思路、组织群众参与,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融入社区人民的休闲活动之中,让‘生活习俗相互尊重、日常交往和睦共处、面对困难守望相助、示范创建携手并肩’的民族团结好风尚得到了弘扬,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盘龙区民族宗教局局长张宁昆表示。

 

社区博物馆存寄思乡情愁

 

参加了13年的泼水节,双岩逐渐融入进了桃源社区,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为了感谢社区干部群众对自己的帮助,双岩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象脚鼓捐赠给了桃源社区“民族风情”博物馆。

 

在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桃源社区2011年筹资修建起了云南省首个社区袖珍博物馆——“民族风情”博物馆,目的是让社区的各族群众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只有200余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200余平米,除了双岩赠送的傣族象脚鼓,还有彝族过山号、白族服饰、苗族芦笙……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103件生活用品和服饰,还有80幅各少数民族在红土地上生产生活的照片在这里都能看到。

 

除了让社区群众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博物馆对于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还有另外一层存在的意义——寄托乡愁的“存储室”。桃源社区居住着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纳西族等20个少数民族670多人,博物馆里的东西大多都是社区少数民族群众从家乡带来然后捐赠给社区的。还有不少居民在闲暇时到博物馆担任解说,介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

 

“每当我想家的时候,就会来到博物馆,给邻居讲我家乡的故事,他们也会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我,我们就这样相互认识,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哈尼族小伙李保旺说。和李保旺、双岩一样,不少社区少数民族群众都把自己的乡愁留到了这里,把民族文化带给了大家。

 

盘龙江畔,桃源社区的发展也如这一江春水一样奔流不息,为守候这片乐土上的各族群众,也为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市内桃源。“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建设‘和谐社区、民主文明的民族大家庭’为目标,集社会各界之力,聚社区各民族群众之智,共创共建,积极推进社区城市民族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方向发展,不断铸牢社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桃源社区党委书记王芳表示。

 

来源:民族时报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否则将依法追责。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