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西畴精神“四自经”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7/26

 

面对贫瘠的土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人民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在石旮旯里打响了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成为石漠化严重地区脱贫摘帽的榜样,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西畴精神,而“四自经”可以说是对西畴精神最好的诠释。

 

自己造地人均增加耕地0.4亩

 

西畴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过去人均仅有土地0.78亩,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县之一,被外国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西畴县老黑箐村小组共62户233人,石漠化严重。过去村民们虽然起早贪黑努力干活,但种在石头缝里的玉米产量微薄,村民们食不果腹,贫穷落后的老黑箐村甚至成了 “树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村”。而在西畴县,像老黑箐村这样的“三光”地区共有54个村小组,居住汉、壮、苗、彝4个民族共3144户12650人。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当地群众不等不靠全力拼搏,炸石造地。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在“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经过105天苦战,他们用铁锤、铁杆等最原始的工具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 “三保”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产量是以前的4倍。

 

据介绍,20年来,西畴县人民共靠双手造地10多万亩,用石头所垒的地埂长达5万多公里,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

 

登上位于“三光”地区的观景台,放眼望去,满目翠绿,昔日的嶙峋乱石已成层层台地,一片片猕猴桃树、李子树,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

 

自己修路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

 

受缺土、缺水、山大石头多等自然条件限制,西畴县交通建设十分滞后。面对悬崖峭壁、山高壑深,西畴县积极探索,形成“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公路建设模式。

 

2012年以来,全县共补助资金1.6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8.2亿余元,全县公路总里程4123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9%,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货运网络。

 

为修路,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带领15户人家从2003年开始,用铁锤打,用錾子凿,一点一点修通了岩头村最后一公里的进村公路;身患癌症的女党员谢成芬带领群众3年硬化8公里水泥路……走在西畴大地上,几乎每一条路都有让人惊叹的修路故事。

 

自己种树森林覆盖率53.3%

 

走进盛夏季节的西畴,最大的感受就是山青草绿,所过之处,山山披绿装,田野铺“绿毯”,很难让人将其与石漠化、贫瘠联系到一起。

 

而这一切的变化,源自西畴县“山顶戴帽子(对山头实施植被恢复)、山腰系带子(对山腰石旮旯地进行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果)、山脚搭台子(对缓坡地和石旮旯地,实施坡改梯和炸石造地,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沟渠、拦砂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台地)、平地铺毯子(对平坦土地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高稳产农田)、村庄移位子(对失去生存条件山区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据介绍,至上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5%左右。为了改变生态环境,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很多村寨还把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写进了村规民约,群众自发组织植树种树、退耕还林。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全县实施封山育林12. 62万亩、人工造林3.3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5.2%提高到53.3%,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

 

自己治水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万个

 

“冬春见水贵如油,夏秋见水遍地流”,是西畴从前缺水的真实写照。

 

为破解石漠化地区工程性缺水难题,西畴县探索形成制定规划“引”水、技术到位“建”水、五小水利“蓄”水、推行河长制“管”水、创新机制“活”水的“五法治水”模式,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有效解决石漠化山区群众吃水难题。

 

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10亿余元,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万余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4万亩,有效解决了19.4万人、5.5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骨干工程为主、配套工程为辅,集防洪、排涝、抗旱效益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改变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局面。

 

从群众自建小水窖到实施水利工程项目,西畴县先后实施集中式供水392件,建成配套供水管网217.7公里,目前户均拥有1—2口小水窖,用水保障率达100%,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78.88%。

 

西畴人民通过“四自”,将“不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地变成了绿洲——山青了、水秀了、群众日子富裕了。2019年4月,西畴县脱贫摘帽!

 

如今的西畴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升产业、努力增收致富,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行。

 

(本报记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