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美文山
 
“12345”育出民族团结花——记砚山县维摩乡易地搬迁炭房安置点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
作者:高燕 赵振翔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8/9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赵振翔

 

“脱贫奔小康,感谢共产党!”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炭房社区圆梦、兴业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赵连清啧啧称赞。他还记得2018年从阿伍村土围城村小组搬到此处的场景,全村人拉着“感谢共产党!”的横幅,赶着牛车,排着队,兴高采烈地搬迁至此。赵连清全家5口人仅花了7500元就住进了125平米的两层小洋楼。搬迁前,他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仅2年时间,他通过种植果树和流转部分土地,已经脱贫,如今全家人的生活过得安稳而幸福。

 

31个村寨构建
兴业圆梦新家园

 

“如果您是第一次到维摩彝族乡炭房社区圆梦兴业易地搬迁安置点,看着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小楼、宽宽的水泥道路、假山水景的舞台、设施齐全的小学校,也会羡慕起这个整齐划一、设施配套齐全的乡村别墅区!”维摩彝族乡政府的张皋榕介绍说,维摩乡易地搬迁炭房安置点共安置全乡8个村委会38个村寨223户106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2户1006人。

 

2018年,砚山县维摩乡易地搬迁炭房安置点成立了圆梦、兴业两个居民小组,汇聚有汉、壮、彝、苗4个民族。群众安置以来,维摩乡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通过“12345”工作法凝聚起了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得圆梦、兴业两个居民小组31个村寨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构建起了共建共享共荣的兴业圆梦新家园。

 

“一个主题”筑牢
民族团结进步基础

 

砚山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普俊德说,砚山县对民族团结进步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因地制宜,按照“民居有特色、民族文化有特色”的标准,将安置点规划与小城镇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相结合,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投入资金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以圆梦、兴业居民小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辐射带动全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脱贫攻坚步伐。

 

“两大载体”实现
民族文化水乳交融

 

夜晚,安置点的活动广场上到处欢声笑语,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彝族弦子舞。在这里,不管是彝族“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还是苗族的“花山节”,只要是这里居民的民族节假日,大家就一起过节,一起分享欢乐。

 

兴业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杨仕富(彝族)说起过节很兴奋,“安置点以各个民族节日为载体,搭建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每当223户居民一起过节手拉手时,总能感觉到大家的心是相连的,也最能体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同时,兴业、圆梦居民小组以抓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载体,积极挖掘保护民族文化,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其中,为了彝语的传承,维摩乡还专门邀请省级彝族语言传承人李绍祥在炭房青少年宫开办彝文班,语言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三项行动”促进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说起汉、壮、彝、苗4个民族的和谐相处,王奶奶说,自从安置点着力开展整治基层黑恶势力、农村人居环境和陈规陋习“三项行动”,各族群众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社区群众的团结与和谐。

 

原苗族村寨倮可者村委会沙子克一组迁出的杜保康,在搬迁入住后,他在女儿出嫁时主动与干部对接,依照村规民约中第二十七条规定进行婚事新办并从简操办。

 

路独村小组迁出的彝族老人李树兴去年11月病逝,正当家里人还在悲痛、无助时,闻讯而来的左邻右舍主动帮助料理后事。

 

“四模式”夯实
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据维摩彝族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圆梦兴业易地搬迁安置点立足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搬迁后按照群众意愿,采取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务工、创新股份合作、生态补偿这“四模式”促增收,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来源,预计户均实现收入3万元。

 

在安置点听到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脱贫奔小康”,在扶贫车间里,正对门的墙上贴着“上班在家门口、家业兼顾两不误”的标语,车间里,村民正忙碌着制作小工艺品。从倮可者广南丫口村迁出的苗族女青年熊国花,被群众推选为圆梦小组妇女代表小组长。她说,自从成为扶贫车间的联系人,她已经积极动员身边60余名妇女到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大家的增收。

 

从阿伍村幕贤上寨村小组搬迁到安置点的王永权说,他家原本是彝族建档立卡户,搬迁前一家人全年收入1万多元,搬迁后,老伴和女儿在附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做工,每日每人80元,现在仅老伴和女儿每年的收入就比搬迁前全家收入多出四倍还多。

 

“五村”同创
促进民族交融凝聚民族力量

 

据杨仕富介绍,在安置点群众搬迁入住后,维摩乡及时引导分别成立圆梦、兴业2个居民小组和党支部,以“五村”(基层党建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环境优美红旗村、文明和谐红旗村)同创为抓手,将创建工作重点向村寨延伸,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安置点各民族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交往交流交融。
看着一个个勤劳工作的场景、一户户脱贫致富的家庭、一幅幅和谐相处的画卷,大家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幸福之花在这里开放……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