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跨越大发展 腾飞新时代 昆明各县市区(开发区度假区等)晒出[70]年发展成绩单
作者:周羽 赵振翔 冯琴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8/14

 

编者按

 

继昆明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区晒出亮眼成绩单后,在“壮丽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上,安宁市、宜良县、富民县、嵩明县、石林县、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高新区、经开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相继亮相,纷纷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成就,晒出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安宁市 现代花园城市现雏形

 

70年间,安宁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到农业工业二元并存县再到现代产业城市和宜居花园城市的三级跳。如今的安宁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上找到了平衡点,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

 

据安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毕绍刚介绍,近年来,在产业经济方面,安宁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环境立市、产业兴市”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着力壮大培育实体经济,实现了产业发展由单一支柱向多元支撑的转变。安宁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46.6∶9.4∶44调整为2018年的3.4∶55.8∶40.8,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安宁的高新技术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也正迈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各类全新业态正在不断丰富,经济发展动能正加速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18年,安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0.2亿元,蝉联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榜首。

 

在生态保护方面,安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工业城市中生态最美、生态城市中工业最强的城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新路子。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38.5%提高到2018年的51.4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城市。

 

“在未来发展中,安宁还将聚焦转型升级,聚力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两区一极”建设,加速发展成为一个“美、绿、亮、洁、畅”的现代花园城市。”毕绍刚说。

 

东川区 路通了  山绿了  民富了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东川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多年来,东川区全力以赴促脱贫,使小康基础更加坚实;千方百计兴产业,让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坚定不移强基础;交通建设实现突破;突出生态补短板,城乡环境稳步提升;多措并举惠民生,群众福祉不断增进。

 

经过全区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奋斗,破解了制约东川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交通末梢已转变为发展前沿,产业结构由单一化逐步转向多元化发展。偿清了多年遗留的历史欠账,生态脆弱恶化的趋势已彻底扭转并向良性发展,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已大为改善并向功能提升转变。路通了、山绿了、民富了、城美了、业兴了,几代东川人魂牵梦绕的大事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为东川高质量快速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禄劝,24个民族亲如一家。境内彝文摩崖石刻,是存世最早的彝文碑,国内现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禄劝。禄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禄劝还是革命老区、主要水源地、扶贫开发主战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禄劝县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禄劝和新中国共同成长,高歌猛进,书写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壮丽篇章。

 

富明县 打造云果之乡

 

据富民县县长李旭东介绍,2018年末,富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5亿元,是1954年的67倍。全县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1324户,840户2678人实现脱贫出列,2个省级贫困村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贫困发生率从1.67%降到0.01%。

 

目前,集云南水果销售、大数据中心、农旅融合为一体的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已初具雏形,完成投资6.4亿元,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3个,新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达4.2亿元;中国国电、中石油等国内500强企业和克林轻工、金星啤酒等知名企业先后落地富民,形成以钛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天然气、风电、光伏发电、智能终端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产业园,2018年,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21.2亿元;

 

另悉,富民县积极引进陕西汉华集团投资开发茶马古道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小镇等农旅融合发展项目,2018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5.91亿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富民“主城功能拓展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近郊休闲康养基地、现代滨河田园宜居新城”的建设目标打下坚实的文旅基础。

 

嵩明县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现雏形

 

2018年,嵩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37亿元。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964户3486人,三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完成“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1264户,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29%降至2018年底的0.012%。

 

据嵩明县县长李进波介绍,截至目前,国家级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达236户。昆明新能源汽车、东风云汽、江铃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入驻,让全省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初现雏形;嵩明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有英国太古等68家国内外企业入驻,并先后引进科研基地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10个,园区年产值8.15亿元,出口规模达4500万美元。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以昆明嘉丽泽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度假园区已打造成集体育运动、医养健康、休闲度假、主题公园、购物旅游等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和国家5A级文化旅游示范区。嵩明文旅发展将焕然一新,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目标得到巩固。

 

石林彝族自治县 民族文旅产业融合创佳绩

 

据了解,2018年与1956年相比,石林县国民生产总值从1984万元增长到86亿元。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6亿元,全县4个贫困村771户2392人脱贫出列。

 

石林县委副书记、县长普建勇表示,全县将民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被命名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拥有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4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同时,出台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目前,全县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项,其中国家级4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从1978年至2018年,石林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984.6万人次,旅游产业实现直接收入70.5亿元。以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做大做强火把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品牌,培育了彝族第一村、糯黑等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了60余种阿诗玛旅游文化商品。民族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


 

宜良县 改革创新增活力 革命老区焕新颜

 

宜良是南盘江畔一个美丽的高原坝子,也是革命老区。1949年12月28日,宜良全县解放,就此开启了宜良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此后的70年间,宜良改革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滞。

 

据宜良县委书记李绍俊介绍,宜良县依托滇越铁路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78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28.06亿元,旅游业更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逐步向“云南省旅游强县”的目标迈进。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69.4∶16.2∶14.4,调整为2018年的25.9∶26.6∶47.5。

 

此外,宜良城乡建设也在全速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建成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拓展到13平方公里。目前宜良县内高速、国、省、县、乡道路贯穿全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乡鸭湖、愿景城市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让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2018年,宜良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7元,为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元的178.5倍;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文化惠民工程硕果累累,“宜良花街节”“宜良宝洪茶”“宜良钩花扎染”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文化先进县”,成功申报为全国首家“徐霞客游线研究推测线路”县区。

 

“步入新时代,宜良县将从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品牌提升、改革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东部新兴发展极,奋力书写宜良发展新篇章。”宜良县委书记李绍俊表示。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发展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北部,总人口5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3万人,占总人口的23.6%。汉、回、彝、苗等25个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

 

1935年4月3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红军宣传队在寻甸柯渡镇写下“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的标语后,民族团结平等的思想就深深扎根在寻甸各族群众心中。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族人民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出了民族团结硕果,先后于1994年、1999年、2009年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70年来,寻甸城乡面貌美丽蝶变,宜居新城建设成效明显,县城规模不断扩大,由一个小村子拓展到了6.57平方公里,形成“一轴(城市中央金轴)、双心(综合服务中心、老城商业文化中心)、两带(前进河滨水休闲带、兔耳河滨水休闲带)、五组团(综合服务组团、老城民族特色组团、门户商贸组团、北部休闲度假组团、南部田园风光组团)”的功能结构。70年来,寻甸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以“零容忍”态度处置环境违法案件,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源区保护治理,牛栏江、清水海水质稳定达标。大力支持滇池治理和昆明主城区生产生活用水。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寻甸县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结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累累硕果。

 


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创新发展谱新篇

 

1992年我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这是全国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云南省唯一),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等。

 

据昆明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迅介绍,27年来,昆明高新区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矿产和生物资源秉赋和产业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形成了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IT和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布局;先后创办了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科技孵化平台,并获批国家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基地;经济总量从1992年起步时的2.09亿元,到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园区。2018年园区总收入达2146亿元,成为昆明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迈进新时代,高新区将通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盘活孵化资源,提升孵化水平,推动孵化器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实施好“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项目,整合、协调园区龙头企业研发、创新资源,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辐射带动的科技支撑平台,提升园区双创水平。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开放促增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经开区成立27年来,综合实力已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上游水平,是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绿色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

 

据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河流介绍,昆明经开区自建区以来,通过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上门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搭建了银河之星孵化器、海归创业园等二级招商平台;构建起了高新技术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的产业体系;建设国际陆港和国家铁路口岸等举措,积极将昆明经开区建设成为展示云南省外向型经济的最佳“窗口”。2018年,经开区累计吸引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23.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20%左右。全区登记注册企业达2.6万家,其中外资企业达2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5亿元,创造了全市约10%的经济总量,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

 

在下一步工作中,昆明经开区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个中心”,突出大干招商引资和促进投资增长“两个重点”,强化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三个支撑”,落实项目、用地、资金政策、作风建设“四个保障”,融入和服务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昆明现代制造业创新发展基地,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昆明高质量跨越发展引领区。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展民族风情  促旅游升级

 

1992年10月,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成立翻开了昆明开发建设的新篇章。度假区抓住国家重要发展机遇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形成以体验26个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训、康体休闲为特点的两大特色品牌,在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独树一帜。

 

据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 武斌介绍,度假区聚焦省、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提质增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呈现出提质增效、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8年,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0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5亿元;云南民族村、公园1903、海埂公园等传统优势景区加快提升改造,绿地滇池国际健康示范城、大渔文化旅游综合体、万景园酒店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周末游、养生游、休闲游、自驾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日益丰富;旅游交通网不断延伸加密,旅游标识、游客休息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一部手机游云南”在云南民族村率先上线运营,试点全线开通了观景大坝5G网络和慢直播,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强化“领导包保、部门巡查、属地监管”三级协调联动机制,对度假区旅游市场进行了全方位整治,旅游市场整治成效明显。

 

下一步,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将在创新旅游发展理念、筑牢旅游发展基础、抢占旅游发展市场、创优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加快推动度假区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 多措并举守护绿水青山

 

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依法治湖,通过修订《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保障阳宗海区域的“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突出规划引领,按照“由内源到外源、由点源到面源、由环湖到流域”的系统治理思路,科学编制了阳宗海保护治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强化工程治理,完成了砷污染源综合治理工程、湖体减污降砷工程、阳宗海环湖截污工程等规划项目建设,有效削减了阳宗海入湖污染负荷;创新治理方式,建立区、镇、村、组“三级河长四级治理”体系;加强绿化美化,认真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实施义务植树、一级保护区退耕还湖、生态林带建设、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工作。通过以上措施,阳宗海湖体水质得到了持续改善。

 

此外,据阳宗海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袁培文介绍,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这一阳宗海保护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阳宗海将重点抓好村庄污水收集处理,尽量通过环湖截污支次管进行收集,对零星分散的村庄污水按照“一村一策”的方式处理;强化村庄垃圾清运处置,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原则,做到日产日清;加强畜禽养殖监管,划定禁养区、限养区,成立规范化养殖专业合作社三项措施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下一步,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阳宗海保护好、治理好。


本版稿件由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周羽  赵振翔  冯琴/采写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