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 民族团结事业成效明显——临沧市民族工作综述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8/23

 

临沧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全市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颇11种世居少数民族;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6个直过民族;有布朗族、德昂族、景颇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1.2%;有3个自治县,13个民族乡,其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由四个自治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佤族占绝对人口比例最大的自治县。

   

 

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5000至8000年前,临沧就有各民族古代的先民活动。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临沧这块土地上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近年来,临沧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着力解决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高位推动示范区建设

形成共识见行动

   

 

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云南的光荣使命。临沧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切实增强抓好示范区建设的自觉性。

   

 

结合实际,临沧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等,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多次对示范区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的良好格局,示范区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以点带面抓示范载体

树典型带发展

   

 

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临沧市以 “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精准脱贫、跨越发展”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三种类型开展示范创建工程,因地制宜、分类举措,科学合理布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示范点建设项目,充分体现有特色、有经验、能示范的作用。

   

 

2013年1月以来,临沧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两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两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共实施了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个民族特色乡镇,18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59个民族特色村,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384户示范户,涌现出了临翔区南美乡、双江自治县景亢村等一批示范典型,有效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其中,扶贫党建“双推进”和“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建设管理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以脱贫攻坚为统领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临沧重点实施好“兴边富民工程”“扶持直过民族”“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等一系列国家、省、市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重点实施了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6大工程。一是编制实施了《临沧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二是制定出台了《临沧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临沧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三是编制实施《临沧市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力争到2020年,使佤、拉祜、布朗、德昂、傈僳、景颇等“直过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是编制实施两轮《临沧市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专项规划》;五是认真落实好《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截至目前,共实施特色乡镇项目3个,特色村寨项目59个,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委会腾龙自然村等7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康县南伞镇南伞村委会大坝自然村等28个村寨被命名为首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抓文化传承教育及民族教育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临沧市深入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等民族文化活动知名度不断提升,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临沧市作家作品《我的乡村》和《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有28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翁丁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芒团村获得“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美誉。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成果丰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传承人43人。

   

 

同时,临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制定出台《临沧市进一步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坚持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学8所,“双语”幼儿园44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100%覆盖。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双江自治县4个边疆民族县实现14年免费教育。近年来,在市民族中学向全市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上,又在市内的2所省一级完中增设6个少数民族高中班,面向临沧市11种世居少数民族学生招生,市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生活补助。与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科技合作等方面开展了战略合作。

   

 

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临沧市抓实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制定并实施《临沧市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纲要》。从2010年起,每年都将公务员招录计划的10%用于定向招录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截止2017年底,全市少数民族公务员占公务员人数比例40.56%。

   

 

依法治理宗教事务

全市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临沧市制定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围绕创建“规范和谐场所”主题,扎实做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命名工作。

   

 

同时,不断巩固和加强“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管理规范、安全整洁”的宗教活动场所,使宗教活动走向依法管理、正常发展的轨道。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加强宗教界人士的培养与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强化宣传示范区建设

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临沧市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日宣传活动,全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三进”活动,使“三个离不开”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认真执行“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排查,一事一化解”工作制度,及时有效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临沧编制出台了《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6+n”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工作方案》,推动创建工作的实体化、大众化。在农村普遍推广民族团结公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乡(镇);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推行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法制宣传教育;在民族宗教工作“热点”“难点”地区开展跨区域的示范创建活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适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临沧市民族宗教委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