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汇聚发展合力 铸就辉煌成就——昆明市农业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市规划、交通发展、医疗服务、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8/29

 

编者按 展现辉煌成就,汇聚发展合力,继昆明6区以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度假区等)晒出亮眼成绩单后,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上,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昆明市扶贫办、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昆明市交通运输局、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昆明市教育体育局、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昆明市水务局、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分别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民增收、林业生态保护治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交通发展、城市品质提升以及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水利基础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及成效进行发布。


 

林业草原 森林覆盖率达49.5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林业对昆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8年底,昆明森林面积达1564万亩,覆盖率达到49.57%,与1963年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相比,森林覆盖率增加24.53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昆明市的森林覆盖率排名第四。


至2018年底,昆明市天保区森林得到有效管护,天然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目前已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类型的保护地14个,陆生野生动物达到460种。昆明市共保存有古树名木58563株,14个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70%,贡献了全市超过5%的森林蓄积量。


70年来,昆明市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等工程,共造林绿化1091万亩。2013年,昆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07年,昆明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主体改革已全面完成。此外,建立了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出台系列改革配套文件,为深化林业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农业农村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0多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昆明市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并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特色农产品发展迅速;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扶持小农户结合起来;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201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023亿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962亿元。昆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5元,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60元,增长了200多倍,连续6年保持8%以上增速,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生活到小康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此外,截至2018年底,昆明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507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10家),占全省12.5%,其中销售过亿的有84家。


扶贫攻坚 34.46万人脱贫


伴随着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昆明市一直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立为奋斗目标。昆明市的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了财政补贴“输血式”救助、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开发式扶贫转变时期、八七扶贫攻坚时期、综合扶贫开发时期、“两不愁、三保障”为目的的开发式扶贫时期的5个阶段。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昆明市扶贫举措越来越精准,贫困发生的诱因得到有效消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


昆明市14个县(市、区)、1679个行政村(社区)、212.88万农业户籍人口(2014年农业户籍人口)中;历年来有3个贫困县(1个深度贫困县)404个贫困村(176个深度贫困村)、9.64万户35.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累计9.43万户34.4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贫困村脱贫出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于2018年9月经国家评估实现摘帽,并荣获当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东川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于2019年4月经省评估实现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9.88%下降至目前0.26%。


昆明市扶贫办采用构建严密指挥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增长实现“两不愁”;确立“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等具体举措,经过3年的脱贫攻坚战,昆明市脱贫攻坚于2019年全面转入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的新阶段。


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改革开放、举办世博会、2003年建设现代新昆明3个跨越式里程碑,昆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住房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昆明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推进骨干道路建设同时,完善城市新区内部支次路网,通过道路建设计划及道路综合整治计划的实施,基本扭转了城市道路设施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中心城区“4环25射”骨架路网基本成型,主城区和新区内骨干路网基本形成。


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03年以来,昆明市破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困境,确保城市地下管线运行安全,大胆尝试和创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目前已完成彩云路、广福路、沣源路、飞虎大道南段、空港大道中段等5条城市综合管廊,成为全国已运营管廊规模较大的省会城市。


迈入清洁能源新时代。2014年,启动主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2017年,主城区全面进入天然气时代,约116万用户用上中缅天然气。


此外,昆明市在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方面也成绩显赫。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7万户,实现寻甸县、禄劝县、东川区农村困难群众居有所安,助力了昆明市3个贫困县区顺利脱贫摘帽。


交通发展 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前所未有:公路建设1949年末仅有里程680.4公里(可通车里程419公里),没有高等级公路。到2018年,昆明市公路里程18751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44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9.9倍。铁路建设在1949年末,云南省境内仅有滇越(昆明至碧色寨)、叙昆(昆明至沾益)、滇缅(昆明至石咀)3条铁路,总里程472公里,没有城市高铁、地铁。到2018年,昆明市铁路总里程达约850公里,拥有贵昆铁路、成昆铁路等铁路10条,高铁、城市地铁从无到有,并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民用航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到2018年,已开通国内外航线348条,国际和地区航线78条。


目前,昆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成型。以昆明长水机场、昆明南站、昆明站以及五大公路客运站构成的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基本建成,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间无缝对接、高效互联互通、面向全国和区域的昆明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初步显现。


城市管理 进入数字化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城市发展谱写了春城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城市环境变得更加有序、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


为了切实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和效率,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先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昆明市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数10项法规制度文件;着力建立健全网格化体系,特别是2008年底建立并运行昆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精细化。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不仅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实施“厕所革命”,抓好城市照明管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而且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园林绿化水平稳步提升。到2017年底,建成区绿地率38.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3平方米。


自然资源和规划 “规划立市”助推城市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现代化城市改造,五六十年代修建了东风路、金碧路等城市主要干道,建设了第二自来水厂、普坪村发电厂等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后,根据1982年编制的《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按首次认定的昆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完整地提出了昆明城市规划发展的各项部署。在《八二规划》的推动下,昆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1996年编制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确定了昆明主城为“依山傍水、单核心、轴线型组团型”城市,有效地引导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5月,提出现代新昆明战略构想并开始实施。“规划立市”成为了新昆明发展的助推器,昆明经济总量、城镇人口、城区面积同步提高,“三大跨越,四大提升”开始实现。


2016年9月,《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获得国务院批复,随着规划逐步实施,昆明市规划建设更加有序。2017年以来,随着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程的规划实施,通过“复原、再现、重塑、严控”等措施,让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擦得越来越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


目前,昆明市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昆明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7.78万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100%参保),覆盖率达96%。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社会保险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昆明市先后建立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险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从没有养老保险,到人人老有所养的巨变,人民群众通过参保,公平、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此外,在促进就业方面,昆明市通过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压实“县、乡、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三级主体责任,积极搭建劳务用工平台。通过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计划,落实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措施,促进了19.94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落实“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就业见习等措施,全市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困难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教育工作 教育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昆明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昆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2494所,其中幼儿园132 所,中等职业学校81所,高等院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工读学校1所。


昆明通过战略规划优先考虑、资金投入优先倾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等举措,使得教育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同时大力推进“全面改薄”专项工程,2015年至2018年投入资金新建校舍及运动场、完成292所学校636栋单体C级不安全校舍加固改造工作任务,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


此外,昆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智慧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更加有力。依法治教能力显著增强,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推出“最多跑一次”事项21项。校园安全工作日趋完善,全市中小学总体安全和谐、平稳有序。


同时,昆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一村一幼”建设,加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坚持就业和升学“双驱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补短板,加快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异地中考。


多措并举让昆明学前教育普及提升,完成了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工作,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省一级示范幼儿园所数、省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所数等6项指标领跑全省。


卫生健康事业 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9.29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完善,卫生健康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截至目前,昆明地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440个,床位6.36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9.29张、执业医师4.18人、护士5.44人。建成了小儿科、心脏大血管内科、肝肾移植、肛肠科、传染病科、脊椎疼痛科、老年病科、妇产科、眼科、精神科、呼吸科共11个省内优势学科。


此外,昆明市初步形成了以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为龙头、各类医养机构为主干、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工作格局,昆明市91.89%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医疗服务,100%的医疗机构开设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据介绍,2018年,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3个贫困县区的全部乡镇卫生院和511个村卫生室已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建成,乡村医生已按配置标准到位。“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完成率99%以上,贫困人口看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为6.7%,县域内救治率达到90%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 空气质量优良率98.9%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出台《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等文件,积极探索行政与司法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环保警察”“环保法庭”。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办理全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为环境刑事案件提供司法鉴定意见的第一个案例。


同时,昆明市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绿色创建、生态创建,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林彝族自治县),10个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区);3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71个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街道);2个国家级生态村(社区),24个云南省生态文明村(社区)。


此外,昆明全面落实国家“气十条”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昆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等,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8.90%。全面落实国家“水十条”要求,持续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2018年,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均达到Ⅳ类,是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来的最好水平。


认真组织实施《昆明市打赢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土十条”的实施调度管理及评估考核,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城乡水利基础建设 水设施日益完善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昆明市先后在滇池流域实施了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2258”引水工程。在滇池流域外实施了掌鸠河引水、清水海引水工程。形成了以云龙、松华坝、清水海三个大型水库为主,大河、柴河、宝象河三个中型水库、自卫村小型水库及天生桥抽水站为辅的“七库一站”供水格局。主城区的供水保障率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在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能力方面,昆明已拥有自来水水厂14座,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1万立方米。昆明从退耕还林、“农改林”、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等12个方面对主城七个饮用水源地进行扶持补助,逐步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同时,昆明市首先开展河道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河长述职、河长制工作问责及考核激励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并上线运行。今年上半年,昆明市25个国考、省考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为68%,综合达标率为96%,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28个百分点。此外,还加大了河湖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努力构建河湖生态水网,改善河流生态健康状况,提高水系连通程度,增加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将昆明建设成为碧水长流、花香满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重要水源地保护工作,每个重要水源地都建立了地方性法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依法保护水资源、水生态奠定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滇池保护治理 “滇滨生态湿地”成效初现


70年来,滇池历经了水质由好变坏再到改善的过程,见证了昆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昆明市实施了工业污染防治“零点行动”、山洪拦截滞蓄设施建设,城市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在主城区及环湖片区建成了市政排水管网、截污管渠、城镇污水处理厂、雨污调蓄池,日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16万立方米,旱季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成雨季溢流污染防控设施94座,年均调蓄量97.74万立方米;城乡生活垃圾全部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实施了滇池面山及矿山植被修复、流域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34.1%上升到53.55%;完成滇池湖滨退塘退田、退房、退人,拆除防浪堤,恢复滇池水域面积,建成湿地,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的历史转变,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目前有水生植物290种、鱼类23种、鸟类138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曾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同时,昆明实施了人工增殖放流,开展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完成滇池草海和外海主要入湖口及北部区域污染底泥疏浚等,减轻了滇池内源污染。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