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美文山
 
探访广南革郎瑶族村
作者:黄贵方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9/20

 

 

 

 

黄贵方

瑶族是云南的世居民族之一,其总人口为22万多人,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普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的深山里,其中居住在文山境内的瑶族有10万多人,约占全省瑶族人口的45%。

 

广南县八宝镇革郎瑶族村是拥有230多年村史的古老村寨,位于文山州东南部,距广南县城105公里、距富宁县城22公里,土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村悉数是蓝靛瑶,总人口约1280多人。

 


 

顺着山间古道前行,一条历经几百年风雨冲刷、人马踩踏的山路,已经明显地比地面凹下了一米多,烙在石板上的马蹄印,见证了革郎瑶族村的历史沧桑。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约1787年),邓太照携一家老小从广东粤北地区迁徙到革郞,他根据形状像螃蟹的山形,把村子定名为螃海寨。当时社会动荡、瑶民备受歧视、苛捐杂税繁重,邓太照逃离粤北后就将邓姓改为罗姓,并沿用至今。

 

“革郎”是壮族语言音译地名,因当年革郎河上有一凼水塘而得名,“革”为水塘、“郎”为人名,其意为“郎的水塘”。

 

据76岁的罗宝才老人回忆,最早的村名叫“螃海寨”,后来才改称为“革郎村”。当时螃海瑶寨住在山上,坡度比较陡峭,而革郎壮族村住在山下,山势比较平缓,两个村子的关系也很和睦,但是,有一次革郎壮族村被蟊贼光顾,不仅财物被洗劫一空,整个村子都被大火烧光,人丁也被砍杀,剩下不多的几户人家,只好弃村而逃,迁往他乡投靠亲友。于是,革郎壮族村被撂荒了,后来螃海寨瑶族移居到革郎村,此后,人们就把村名改称为“革郎”村。

 


 

从河谷到山间,弯如月钩的梯田,曾经是革郎村民生存的基础;从山梁到沟壑,延绵无际的八角林,曾经是山里瑶民源源不断的财源。

 

据传说,清咸丰二年(1852年),邓姓先祖邓院经、盘氏珠夫妇,携儿子邓玄御从广西八角山(山名,距百色市60公里) 迁徙来到革郎,在迁徙途中历经多个哨卡盘查,盘氏珠机智地将八角种子藏在自己头顶的银盘下面才免遭没收,最终把八角种子带到革郎村,并在革郞山上生根发芽,为革郞瑶族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老支书罗正斌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村里除了精心经营八角产业、精耕细作几百亩稻田外,村里人还到花甲乡的壮族村寨去“问地”栽种,把蓝靛、小米、陆稻、包谷等作物,种到邻里村寨的大山里。他很有感慨地说:“那时人也勤快,说干就齐刷刷地干了,当年邻近村寨粮食短缺时,革郎村的粮食仍然自给有余!”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青年走出了山寨,在滚滚的商海大潮中一试身手。有的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创办以瑶族特色产品为根基的实业,有的在沿海发达地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站在革郎山上眺望,层层叠叠的群山尽收眼底,几条山溪自北向南蜿蜒辗转,溪水潺潺汇集成革郎河,又悄然汇入富宁境内的普厅河。

 

从三腊瀑布景区到驮娘江西岸,从红石岩山顶到普厅河谷底,在这方圆30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几百年来革郎村的瑶民,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粗犷的阡陌,才把这横亘原野的山梁种满了八角树……

 

改革开放后,革郎山架通了一座座桥梁,修起了宽敞的公路。在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和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过程中,革郎瑶族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人均纯收入已经越过了万元大关。

 

而今的革郎村,一排排砖混结构的楼房依山而建,一条条蜿蜒辗转的道路绕村连户,经过改厨改厕实现了人畜分离,农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站在红石岩山上放眼瞭望,只见弯弯曲曲的道路,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盘旋迂回,犹如伸向苍穹的“天梯”;一幢幢小楼撒落一片山坡,错落有序的房屋在树林下若隐若现……

 

通村道路硬化后,交通四通八达,高耸雄奇的革郎大山,已经幻化为包容万象的迎客山,苍翠欲滴的万亩八角林,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石岩山下的潺潺流水、上接八宝下连富宁的山间古道、几十万亩连片的天然林、飘香四溢的八角林,已经成为三腊瀑布景区的延伸景观,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人。

 

在山村的小路上信步,都会与外乡人不期而遇,南腔北调的口音,在山村里居然已经见惯不怪……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