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曲靖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0/9

 

曲靖是典型的多民族散居地区,有少数民族人口5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6%,其中彝、回、苗、壮、布依、水、瑶7个世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8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和1479个自然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曲靖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曲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成立工作机构

民族工作焕发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曲靖地委、行署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拨发少数民族补助经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各民族生产积极性高涨,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1980年10月,经省委批准,曲靖行署成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45人,由全区各少数民族优秀代表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成。之后各县也相继成立民委。根据国务院成立民族乡的通知精神,全区共成立民族乡107个,后经体制改革,民族乡调整为8个。曲靖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建立伊始,经过深入调查,提出了“休养生息,改变生产关系,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经地委、行署批准,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全免635个少数民族困难社队的公余粮,民族村寨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粮食生产大幅度提升,生产面貌焕然一新。1988年10月21日,地委、行署作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决定》,规定烤烟生产产品税超基数留县部分,屠宰税和育林基金中留地、县部分全部返还到民族乡、村,少数民族的贫困户5年内免购合同粮、国库券,以及加强民族地区水、电、路建设等11个方面的“治穷致富”优惠政策和措施,对逐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全市各民族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医疗事业,地委、行署批准建立民族高中1所,民族初中20所,民族小学772所,设立民族医院72所,大队医疗室(站)781所。为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专门成立古籍整理办公室,安排专项资金发掘、抢救、整理、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为活跃民族文化生活,为民族乡文化站购买小型电影机,免费为少数民族群众播放新闻片、故事片、科普片上千场次。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少数民族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举行全区民族文艺汇演,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和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

   

建立民族团结工作责任制

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团结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保障。为深入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维护曲靖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992年,曲靖在8个民族乡的47个村、64个民族村(办)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内少数民族人口在30%以上的49个村(办)范围,在全省率先推行民族团结稳定目标管理责任制。1999年,在全市民宗系统内实施民族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2005年,责任制的实施范围和奖惩对象扩大到9个县(市、区)、1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715个村(社区),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督查考核项目。每年自上而下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稳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把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采取有力措施,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事发地和萌芽阶段。

   

经过多年的实践,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已成为曲靖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2000年省民委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曲靖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经验。2002年2月和6月,国家民委领导两次到曲靖调研责任制和民族关系,对曲靖民族团结责任制给予高度评价。2003年11月,曲靖作为唯一地级市参加全国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经验交流会,介绍了以责任制为核心的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机制。

   

从1992年以来,民族团结责任制为曲靖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营造了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也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工作创造了经验。1994年曲靖地委、行署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1999年曲靖市委、市政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适应新时期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曲靖市于2002年按照“民族关系好、领导班子好、经济发展好、社会治安好、村容村貌村、教育科普好”等六项标准,率先在全国、全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

   

2002—2012年,全市共投入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创建了67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1个散居民族发展示范村,3个民族特色村寨,为民族地区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09年在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共曲靖市委等两个集体、市人民政府市长岳跃生等两名个人分别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以示范创建为引领

全市民族工作迈入新时代

   

为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2013年5月,曲靖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32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民族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为保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推进,2013年,曲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确定了“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八大示范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两大跨越目标。2015年,曲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6年来共实施第一轮省级“十百千万”示范创建项目和市级示范点37个、第二轮省级“十百千万”示范创建项目和市、县级示范点104个,示范创建工程覆盖全市7个世居少数民族、全部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乡镇(街道)、村寨(社区),成功打造了一批示范典型,实现了群众收入倍增目标。

   

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和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各级示范办认真实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具体工作中注重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因族因乡制宜、因村因户施策,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安排民族地区实施乡村公路建设、生态修复、经济林果、水网建设、河道治理、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工程。

   

二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彝族刺绣、壮锦等,优先实施美丽宜居乡村、民族特色旅游村镇、文化惠民、万村千乡市场、“十景百村”融合发展与“五民”特色项目。

   

三是与文化教育体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和精品工程,开展双语教育,在乡村建文化活动室,在市民族中学、马龙区一中开办民族班,重点招收培养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在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笔试加分照顾,扶持曲靖师院民族音乐舞蹈传承推广基地和马龙、师宗、陆良等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成功举办市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和第五届民族歌舞乐展演,充分彰显了“汇聚民族团结之力,共创和谐文明曲靖”的示范区建设成果。通过努力,全市已有2个贫困民族乡、48个贫困民族村委会、270个贫困民族自然村脱贫出列。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窗口行业。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全市各地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节庆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月(周、日)宣传活动。

   

曲靖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受到了上级的肯定,2014年,国务院表彰曲靖市民宗委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在全省示范区建设责任制考核中,曲靖荣获一等奖,马龙永发特色村荣获国家民委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2017年,宣威花树脚特色村荣获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8年,罗平补笼村等16个特色村荣获首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曲靖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今后工作中,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工作经验,加大工作力度,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振兴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奋斗。

   

(曲靖市民族宗教委  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