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通海县老熊箐村: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亮丽名片
作者:李荣光 林彤达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1/29

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代办村委会老熊箐村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彝族自然村,受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老熊箐的发展受到制约。近年来,通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大力整合项目资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强化宣传教育,发展特色产业,村民幸福感获得极大提升,生活越来越幸福,写下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

 

 

整合多方资源  强化协调联动

 

2016年以来,代办村老熊箐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对进村道路进行硬化,开展“百千工程”,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省级重点村、人畜饮水工程,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人居环境巩固提升、农户建盖新房等多个项目建设,累计争取上级项目建设资金1470余万元。通过各个项目的稳步推进,进一步夯实老熊箐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能力,助推少数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

 

为保障贫困户不因为建房负债过多而返贫,高大乡党委、政府多方协调,保障贫困户享受各项政策补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建新奖励三项补助,共兑付资金270余万元,农户建盖新房30户,共投入资金440余万元。老熊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做到了“领导到位、组织到位、管理到位、资金到位”,通过“四个到位”保证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做好宣传教育  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得好与坏,领导是关键,群众是主要力量。在群众的经济基础有了保障之后,高大乡着力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群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彝族四腔调歌曲《彝家兄妹唱脱贫》、快板《勤劳致富生活好》,以特有的快板说唱、彝族腔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寓教于乐,使“自强、诚信、感恩”思想入脑入心,激发内生动力。同时,还组织多部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扩大产业扶持  挖掘内生动力

 

结合实际,老熊箐充分挖掘内生驱动力,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冬早蔬菜、四季豆、青椒和烤烟等特色产品;依托政府扶持,积极帮助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走出去,待遇有保障,发展劳务产业,让村民真正实现能够靠自己的劳动致富;产业到户,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引进“云岭牛”养殖项目,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并得到实惠;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推进彝族特色农家乐建设,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通过产业发展,保证搬迁群众真正脱贫。

 

通过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新建民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民族特色基础设施,打造多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当地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
项目的实施,让老熊箐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齐的住房、干净的巷道、明亮的路灯、宽阔的民族文化广场、入户的自来水、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搬迁到新村一年多,每每提到如今的新生活,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有录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村子交通不方便,一到下雨路就被冲烂了,住房也不安全,想搬但是没有能力搬。现在能够搬下来,住上这样的房子是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如今,“新生”的老熊箐矗立于玉蒙铁路旁边,这是一张民族和谐发展的亮丽名片,它的“新生”诉说着通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故事,为全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作出了“示范”,同时奏响了一曲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和弦”。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