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云南文产优秀园区、示范基地
 
全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大理周城村
作者: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24

大理市喜洲镇的周城村,是全中国最大的一个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均在10000人以上,99%的人口都是白族。

 

 

周城村座落于大理古城以北25公里的苍山云弄峰下,东临洱海桃源码头,北连著名的蝴蝶泉景区。滇藏公路(214国道)和老大丽公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从双廊镇的南诏风情岛往西看,苍山在周城村的上方打开了一道“生命之门”,1400多座白族民居院落从门中流淌而出,就像冲积扇一样在眼前缓缓铺开,绵延近2平方公里,慰为壮观。

 

以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青瓦、白墙、飞檐,古色古香。照壁上书有“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等语句,隐藏着主人家的姓氏文化。也有用抬头鹤、低头鹤画书“福”字的,都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好彩头。周城白族建筑的主房,一般都背依苍山,坐西朝东,寓意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村心广场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艺精湛,堪称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是周城居民节日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古戏台前广场上南北相对的两棵大青树,树高近20米,胸径1.5米,是周城村的“风水树”,也是大理州的“古树名木”。

 

从前,周城村的集市只在每天的傍晚之后开始,所以叫做“晚街”。大青树下、古戏台前,宽阔的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土杂物件。有卖新鲜猪肉的摊点,以及卖活鱼活虾的摊点。应季的新鲜蔬菜瓜果品种繁多,还有诸如饵丝、油粉、烧饵块、喜洲粑粑、邓川郛扇等当地的特色美食。十里八乡的人都背着篮子来这里买菜,很有生活气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周城村的集市如今已经不于再仅仅局限于晚市。只要你来到周城村,一整天都能体验到乡村集市的快乐。

 

周城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2007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发[20079号文件,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风花雪月映在白族妇女的包头上

 

在整个洱海周边,周城妇女的服饰,是最原汁原味保持了白族传统的。年轻女子身穿鲜艳的褂子,头戴刺绣的“风花雪月”包头:弯弯的包头像洱海里的新月,艳丽的朵朵绣花代表了上关花,顶端洁白的缨须像苍山顶的白雪,耳际垂下的缨穗随风飘洒,寓意为下关的风。老妈妈们则用扎染布的包头帕将头发包起,衣着的颜色以黑色和深蓝色为主,金耳环上穿着红珠子或绿玉环,手上戴着玉镯子,脚上穿着形似小驳船的“分头鞋”,古朴庄重。

 

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礼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装束。新娘头上戴的花冠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色的许多小绒球,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类似旗袍的大红长袍在进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块,以示此后将为人妻为人母。胸前用红毛线拴挂的小镜子,表示与新郎“心心相印”,同时又是避邪驱鬼的“照妖镜”。新娘还有戴墨镜的习俗,相传也是为了避邪。

 

周城白族除与汉族过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传统的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周城白族的火把节,在大理坝区白族村庄里特别引人注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称,是游客们最喜欢参与的节庆活动。

 

扎染产业带动千家万户

 

周城白族先辈们,男人赶马驮货走夷方经商、下海捕鱼捞虾;女人则生儿育女、纺纱织布扎染。千百年来,周城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扎染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扎染是周城人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经漂洗拆线后即成图案,美丽古朴。周城有很多家庭式的扎染作坊,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八九十岁的老奶奶,人人都是扎布的能手。

 

据考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制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称的周城、喜洲等地,已经成为名扬四方的扎染中心。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扎染村,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 周城的传统白族手工刺绣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产品远销世界各国。

 

依托于 2公里外的蝴蝶泉景区,周城村旅游产业呈良性发展态势。游客来到周城,除了体验扎染技艺,还能品尝到地道白族美食。目前,周城村已发展餐饮业46家,住宿(酒店、客栈)16 家,旅游产品销售300余户。

 

周城村现有扎染作坊18户,民间扎染博物馆一家,年产值900多万元。带动周城村及周边村庄从事扎染及扎染旅游制品加工的妇女达6000多人, 开发扎染产品250余种,染旅游制品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80%以上产品销往日、英、美、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

 

白族扎染技艺保护传承

 

白族扎染是一种独特的染制工艺,民间称为“疙瘩染”。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文献古籍中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主要工具有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主要工序有?图案设计、印花、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以扎花和浸染两道工序最为重要。

 

扎花以缝为主、缝扎结合,有单针扎、多针扎、包扎、裹扎、捆扎、绞扎等多种扎法和扎、撮、绉、叠、挑等30多种针法,使用何种扎法、针法,取决于图案的繁简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传统浸染主要包括扎染布、平面布、两面布、印花布四个品种。其中平面布,多用于制作衣裤;两面布,主要用于制作白族妇女的围腰;印花布,即印染花布,多用于制作衬衣或家居生活用品等。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十朴雅致。

 

 

周城白族女人纺纱织布扎染

 

过去,周城白族扎染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扎染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手帕、头帕、方围巾等。在花纹图案的设计制作上也仅限于小蝴蝶花、小梅花、毛虫花、马齿花等简单的图案。如今,周城白族扎染制品种类已涵?盖面料、床单、桌布、围巾、枕巾、手帕、门帘、窗帘、沙发巾、挎包、坐垫、茶?垫、围腰、服装等多个品种。扎染的花纹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到2000多种。

 

在染料的选用上,白族扎染主要采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制品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仅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如板蓝根一类的染料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传承至今的白族扎染图案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风物作为创作素材,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萌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轻若蝉翼,薄如烟雾,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缝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一批白族扎染技艺的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张仕绅(已故)、段银开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璞真白族染坊于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年5月注册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并建成璞真扎染博物馆。2107年11月,又以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为驻站企业,建成文化部非遗司支持建设的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同年12月,大理大学举办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大理大学第二期刺绣扎染培训班”。

 

春城晚报记者 秦蒙琳 摄影报道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