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山茶花
 
彝乡腌鱼
作者:杨军 穆建勋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8

彝乡腌鱼,顾名思义,就是将鲜活的江鱼腌制成咸鱼。珠街彝乡是保山昌宁南诏文化的传承地。千百年来,来往于茶马古道上的人们不得不将经过风干和腌制的食物作为主食,以便于保存和携带。久而久之,以腌鱼为主的彝乡风味竟然也成为乡土味道的一种,成为昌宁民族地区饮食文化中一个独有的特征。

 

每年冬天到来,家住黑潓江畔的彝家人,都要忙着为赶制腌鱼做最后的准备。

 

黑潓江是昌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全长341.8公里,是澜沧江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千百年来,黑潓江两岸形成了“绝壁奇峰千仞山,谷底深幽水澄蓝”的自然景观。正是这条母亲河,养育了这里世世代代彝家人,也滋润着他们的乡愁和味蕾。

 

黑潓江里自古鱼类品种繁多,特别是澜沧江水系特有的鱼中极品鲢鱼。这种鱼鳞细刺少,肉质特别鲜美。如果用来腌制,更能产生不同凡响的美味。毕竟,生态鲜美的小湾鲢鱼才是制作黑潓江腌鱼的上乘原料。很多时候,对于生息繁衍在黑潓江畔的彝家人来说,寻找食材的过程往往比吃更有意思。这也是当地人饮食文化上终极不变的道理。

 

彝乡腌鱼发源于何时,黑潓江畔的彝家人自己也说不清。但是据年长的老人们说,彝乡腌鱼最早是为古道上的马帮准备的。几百年来,来自黑潓江两岸高原上的大小马帮,顺着河谷,绕过大山,渡过大江,把当地的土特产驮到遥远的夷方乃至西藏。为了方便携带,赶马人将捕自黑潓江的鲢鱼洗干净后,依次开剥,晾干水分。然后切成小块,放进大盆,再加入当地的水磨玉米面和白酒,拌入少量的食盐、花椒、草果粉等,最后放入陶罐自然腌制。这些生态鲢鱼,一星期后就能腌熟,若保存完好,甚至可以保存一年半载。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锅头们,依靠这色香味俱全的腌鱼,就能度过一个个寡淡的赶马日子。

 

人类对食物依赖的惯性,可能要超过语言。彝乡人对腌鱼这一味故乡美食,一直怀有无限忆念。俭朴智慧的彝乡人发明了用腌制这种方法来再次制造鱼儿美味的魔法。同样,鱼的做法在昌宁各大菜系中都有独特创造,可谓花繁锦复,每日出新。飘溢着彝乡风味的黑潓江腌鱼,无论煎、炒、蒸,外酥里嫩,柔韧绵长,清香中泛出淡淡的酸味,将人们的食欲推至极限,大快朵颐。

 

多少年来,彝乡人的胃里早已培养出消化这种美味的酶,也有了具有家乡风味的味觉记忆。如今,在昌宁东部的黑潓江畔,腌鱼这一祖先传下的技艺,在千百年的口口相传中,渐渐被演绎为一份忘不掉的乡愁,凝聚成彝家人的共同记忆。 

 

(作者:杨军 穆建勋 单位为昌宁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