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宗教视窗
 
我国学者首次通过古DNA测序揭示 昭通“僰人”悬棺葬人群属古代百越后裔一支
作者:陈鸿燕 苏燕 李岚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4/20

本报讯(陈鸿燕  苏燕  李岚) 国际杂志《细胞》近日以《华南和泰国北部悬棺葬习俗的母系遗传视角研究》为题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我国首篇“关于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的论文,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研究成果。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古老葬俗,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福建武夷山地区。随后以人群迁徙和流动的方式,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传播。并在2000年前,传播到了泰国北部的一些原住民群体中。在云南,威信和盐津保存了较完整的悬棺葬遗迹。而且根据测定,悬棺葬习俗在我国大陆最晚的记录,就是盐津豆沙关的悬棺葬遗址,明末之后就消失了。但在清代以后,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还存在悬棺葬。

 

 

实施悬棺葬的“僰人”,是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丘北县曾有数千长期自称“僰人”的群体,不过他们是不是悬棺民族的后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关悬棺葬的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比如悬棺葬习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传播和扩散模式,以及族群归属和与现生人群的关系等,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为了探讨这些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泰国艺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术,对来自云南昭通、广西百色和泰国邦玛帕地区的悬棺葬遗骸样品,开展了全序列分析。

 

这次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的资助。研究的初步结果,符合悬棺葬习俗在中国南方起源,并向南流传到东南亚的观点;而且确定昭通的悬棺葬民族是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侗傣语系民族支系的先民。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