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精准扶贫
 
党员干部要当好脱贫攻坚“引路人”
作者:蒋沛若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6/3

蒋沛若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脱贫之本在于产业,产业兴旺致富有望。但是,发展产业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而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将“市场”“产业”“人员”三者有机衔接。

 

因时施策,实现市场精准把握。产业扶贫离不开市场,产品销售离不开需求。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产业扶贫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长久不下去。过去,贫困地区在市场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短板,发展产业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产业与市场脱节,脱贫成效不明显。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如何紧紧抓住“精准”两个字,实现产业扶贫早落地、早见效,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进行深度市场调研,用好用活自身知识优势,精准识别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为贫困户脱贫出点子、找路子。同时,探索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互联网+”等适宜模式,走出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实现产业与市场的无缝衔接,真正当好贫困户的“主心骨”。

 

因地施策,实现产业精准定位。正所谓“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产业扶贫亦是如此,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产量充足、生产基础是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的关键条件。发展扶贫产业,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了解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及环境容量等,将本地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发展有方向、产品销售有市场、群众扶贫有支撑的良性循环。

 

因人施策,实现措施精准到户。“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如果产业扶贫没能实现精准到人,未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那必将影响最终脱贫成果。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严禁大水漫灌、搞一刀切,必须严格按照“因户因人施策”工作原则,充分利用入户走访、座谈交流、解答疑惑等时机,详细了解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民夜校、直播课程等平台,通过邀请区域致富能手、先进典型举办技术培训班、带头建立产业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向贫困户提供“菜单式”服务、“点餐式”服务,从而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学习渠道、增强致富意愿,全面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