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山茶花
 
【山茶花】端午棕飘香
作者:项伟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6/24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农历五月正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了,枝叶因此娇羞地低垂着。人们用五彩丝线包扎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在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人们过端午时的一个场景。而在科技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现代,今天的我们过端午佳节,竟然食的是同样的粽子,在品味香糯可口的粽子时,不由得感慨起历史传承的厚重与奇妙。

 

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应景的小吃,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而来。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原来,屈原投江之后,当时的楚国人民非常悲痛、怀念,为保护他的躯体不受鱼虾等侵扰,于是将米放入竹筒投入江中,吸引鱼虾来食。而后这个仪式得以延续,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都以竹筒装米投江,以祭奠英灵。这也是我国早期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那为何后来的粽子又以艾叶、芦叶或箬叶等包裹呢?唐代徐坚的《初学记》中记载有这么一则奇闻:话说汉代建武年间,有个叫区曲的长沙人,在江边邂逅一士人。此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区曲说道:“得知你正要来此祭奠我,很是感激!但这些年大家所送来的祭品,都被江中的蛟龙给偷吃了。这次您如果有什么要馈赠的话,可以采些楝树的叶子来包裹,再以五彩丝线缠绕,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忌惮的。”区曲闻听此言,好奇心起,正待细问,那士人却已消失不见。而后,区曲就按那士人所说的照办了,渐渐地端午包粽子用楝叶、彩丝的习惯就流传开来,只不过到了各地,因地制宜,楝叶被替换成艾叶、芦叶或箬叶等,而丝线则更是随意了。

 

但若要追根溯源,其实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而且,最初的它是作为祭祀之用的。据古籍记载,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当时粽子还不叫粽子,在北方,它叫角黍,在南方,它被称为筒糉。无论是角黍还是筒糉,在当时都是用来祭祀的,但是它们并不甘心只是供于庙堂之上,在魏晋南北朝的诸多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角黍和筒糉除了陈列在神坛之上外,也开始走与民同乐的路线。

 

粽子这种舌尖上的美食,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和内涵。

 

“粽”字的构成解释为与传“宗”有关的食物,“粽子”谐音“宗子”,也就是说吃粽子是祈求传宗接代,这样的说法不仅赋予粽子美好的寓意,也表明不忘其祭祀功能的“初心”。后来在粽子里包红枣、栗子、松子等都是这一说法的延伸。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孙,唐代不少诗人都赞颂过它——“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四时花竞巧, 九子粽争新”。而到了明清两代,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人们就从这方面做文章。包粽子时,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时至今日,部分地区每逢重要考试,家长们还是要做枣粽给孩子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喝雄黄酒,是民间的传统,而文人墨客自也不能例外。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在浓浓粽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作者:项伟,单位系浙江省台州市日照网络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