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人文
 
南华县保马夸村的记忆
作者:陈志国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7/20

保马夸村远眺

 

原镇南州土司陈氏府邸外墙图 

 

原镇南州陈氏土司衙门遗址

 

南华县城文昌宫老照片

 

清光绪《镇南州志.图考》中的保马夸村地理位置 

 

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西南76公里处的一街河岸,有一个古村落,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有三百余年历史,村名“保马夸”,彝语意为“长竹子的地方”。

 

保马夸村落坐南朝北,村后山林郁郁葱葱,南景线从南面穿过,是景东、兔街、马街、红土坡以及楚雄三街的重要哨口;北面一街河向西流淌,在红土坡境内汇入礼社江,雨水丰年河水泛滥,旱时涓涓细流,河床常年的冲积形成了促狭的沃野,是村中部分人家的口粮田。现村中人口100余户,600余口人,是村委会所在地,辖15个村民小组。

 

这里距南华县城150余里,过去交通闭塞,山高林密,野兽众多,土地贫瘠。据《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和《四库全书·土官底薄》等资料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至镇南(今南华),驻创州中两月有余,陈氏十三世先祖陈昌虞归顺清朝,为清军提供大炮、饷鞘、夫役,平滇有功,记录在案。后清廷开银牌告示,颁给号纸、印信,仍准陈昌虞按照明朝永乐、天启年间惯例承领地方事务(南华县广大彝民地方)。到公元1685年7月,陈昌虞病逝,其子陈振世(字逸民)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承领世职,为便于统领南山广大彝汉百姓,保马夸在清初成了镇南州土州判的“分署”,以保马夸为庄园,成为了例行办公地。清道光以后,位于南华西街的土司衙门毁于战火,陈土司一支才正式落籍保马夸,故而今天村中的陈姓皆为陈土司一支后裔子孙。

 

三百余年的历史,历代先人营造了众多的遗迹。村中原有衙门、花园、祠堂、庙宇、水井等古迹,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皆无存,只能从老辈人口中探听得一二。

 

■大堂

 

“大堂”一名,村中老少可谓人人知晓,大堂即土司衙门。那是一片位于村落正中的开阔地带,大堂一名的由来,乃因这里曾是土州判陈氏的衙署所在地。陈氏土司是明清皇家敕封的世袭土司,秩七品文官,是知州的佐官,是管理南华县城南面、北面、西面、西南面数千村寨的土司头人。捕盗贼、诘奸宄、靖地方、疏河道是其日常工作,终清一代,很多政令皆是从这里的衙门发出。

 

■土司衙门

 

土司衙门,原在今南华县西门(镇南州城原有四门:西:来远门、东:鞏华门、南:文明门、北:龙泉门)内,在知州署右,翻遍《咸丰镇南州志》及《光绪镇南州志》皆未载其建制结构。清初陈氏先人行署于保马夸,建盖衙门,旧址在今徐家所在地,衙门辉煌壮丽,为走马转角楼,四合五天井式,衙门深数进。不幸毁于清咸丰年间,后人能见到的建筑是光绪年间土司陈诗于原址30米外重建的。重建的建筑为单檐硬山顶构式,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正房左右各夹一耳房,正房开3间,进深10米,阔15米,筑于高台之上,正厅门上有铜质的对联和木质牌匾,牌匾内容已不详。

 

对联曰:

 

廿载西征克奏夫功承祖绶

九重诰命荦应世爵绵春秋

 

左右各为两厢房,单檐硬山顶,二层楼,外檐饰以花草虫鱼图案,构图精美,楼上楼下房共12间;面房为倒座房,楼上开3间,楼下左右各一间,中间一间为衙署大门过道。大门重檐歇山顶,高数丈,门以两根立柱立于左右各一石狮腰间,上覆瓦檐,砖雕,木雕等饰,雕刻精良。

 

大门前建有照壁,照壁高数丈,上世纪80年代因影响人员进出被拆除。

 

1993年,衙署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就地保护,并载入了云南省文化厅编制的《中国文物地图集·云南分册》。书中记述:镇南州土州判衙署(一街东南2公里保马夸村中,清代)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土官陈均祥(汉族)率民部降明,封官左丞,授镇南州世袭土州判,至清光绪年间,历20代。衙署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系由门楼,正房与两厢组成的四合院,均属穿斗式架构,硬山顶,正房通面阔15米,通进深10米。

 

新中国成立后,衙署先后作为保马夸乡政府、保马夸大队、保马夸村委会办公地。1997年,土司署被翻修,正房大堂被拆除,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大门两侧的一对石狮。

 

■祠堂

 

祠堂在中国文化里,是供奉历代祖先牌位,缅怀先祖,追思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中处理重大事项的地方。古时是每村每寨必不可少的建筑,族中一应大小事务的处理都在祠堂中进行。祠堂在土司署东南二里,为清光绪年间土司陈诗(1836年-1904年)所建,祠堂有门楼,有大门,有东西厢房,正房,均属硬山顶,穿斗式架构,正房下还设有地搭(一种地下的建筑),场院宽阔,正殿是供奉陈氏历代先人的场所。

 

正殿的大梁上写着:

赏戴蓝翎钦加镇南州知州衔世袭土州判陈诗敕建

 

每逢春秋二季,陈氏后人杀猪宰羊,祭拜先人。六七十年代为公社粮仓,后修建一街蜈蚣山酒厂,被拆除,今无存,仅留地名。

 

■花园

 

原是土司衙门后门外的一片生荒,衙署建成后僻为一花园,园内古木参天,林木繁茂,后山的野猪等经常跑来筑巢产仔,是陈土司家的私家药园,园内种植着各种花草中药,土改后,无存。

 

■水井

 

毗邻祠堂,原是村中百户人家挑水饮水的地方。最初的水井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百家水井”,其址大致位于陈氏宗祠大门前,水井修建于清代,具体年月无考。从水井的名称来看,清代的保马夸村人丁户数不下于百户,或者更多。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氏宗图清册》记载,当时的实在人丁是三百一十五丁,在清代,这已然算是比较大的村子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祠堂的消失,哺育村人百年的“百家水井”随之无存,水流越来越少,最后干涸,逐渐被村民废弃。之后,村人在原水井以北百米处掘得一股清流,水甘洌清甜,冬暖夏凉,疑为原“百家水井”之水源,后更井名“陶家水井”,疑因选址邻近陶家之故。此井上以钢筋水泥砌成穹顶,三尺许高,井中两步石阶,仍以泥底。村人来挑水,煮饭、淘米、泡茶,一村人全靠这一井水的滋养。

 

1987年,有感于村中人口多,吃水压力大的问题,“陶家水井”已不能满足村中人的饮水,加之水井所在地方过于偏僻,取水不便,故县水利局拨款作为保马夸村引水、修建水井的资金。于是,新的水井得以修建,水源出自山南祭龙洼子,通过架设的一节节钢管,把水引到村里。新的水井就选在村口东边,上以水泥钢筋砌成穹顶,两米高许,下砌成围挡,池深1米许,2米多宽。从此,村里人不再为吃水担忧,水井的水都能满足村民的需要,无论是雨水丰年,还是干旱年月,水井都没有干涸过。不仅如此,在开春季节,水井还为村民们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庄稼的水源,同时富余的水流到了近旁坝塘里,使得这水井边终年一片春色,坝塘里蛙声阵阵,塘边绿树成荫,一派生机。

 

(作者:陈志国  单位系云南物流产业集团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