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山茶花
 
【山茶花】柴火岁月
作者:刘思来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9/11

对于一个农村长大的人,柴火是过去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柴火最早的记忆来自父亲。上个世纪80年代,村子里煮饭、取暖主要用柴草。天微亮,父亲便和奶奶去深山里拉柴,深山的柴草当时属于集体共有,只要有力气,可以随便拉回家使用。20多里的山路,光赶路就得好几个小时。父亲和奶奶砍好柴后,用藤条捆好,将木柴的一端抬起来,搭在肩上,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尽管如此,回到家里已经一片漆黑了。“生松当铁棒”,生的木柴自然是非常沉的。父亲拉着100多斤的木柴,磕磕碰碰拉了几十公里,实在太累了,在山里就嚷着又饿又渴的父亲,到家面对热气腾腾的饭菜,却怎么也吃不下,蹲在角落里不停地喝水。讲到这里的时候,父亲总是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那时候的人凭着惯性生活,对日常生活缺乏安排和规划,吃了上顿找下顿,烧“活柴”成了常态。要用柴火了,现去山里砍柴,砍回家里还没晒干水分,便放入火炉煮饭取暖了。偶有婚丧嫁娶,光找人砍柴就得一大群得力的汉子。由于长期烧“活柴”的缘故,母亲的眼睛被火烟熏得睁不开,落下来见烟就流泪的病根。

 

每家分到柴山后,去砍柴近了许多。那时候大伙儿的积极性非常高,常常将土地柴草视为生命。因而经常听见村民们因为砍错柴和认错地界发生争吵,最后谁也不让谁,只好跑到村委会去调解。春节后到春种的间隙,是砍柴的最佳时机,这时候的柴草大多数没长出树叶,就算极少部分有树叶子的,水分也比较少。一来是拉回家省力一点,二是干得快。我们全家出动,分工明确,开始了一年的柴火准备工作。母亲和父亲负责砍柴的技术活,用父亲的话说,一棵树砍哪一根枝条,留哪一根枝条,那是有讲究的。我们几个则负责搬运工作。

 

生柴砍回家后,父亲要改造一番,切成一个个短柴,在门口一个一个地摆开,晒干水分后,整整齐齐地堆在屋檐下。农家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一堆堆柴火,一串串玉米,三两间瓦房,门前四五只鸡鸭,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柴火总是见证着岁月的流淌,房檐下的柴火一堆堆叠起,又一捆捆消失,然后又一堆堆叠起,再一捆捆消失,一年年就过去了。

 

村子里通公路后,一张张货车开入了村子。货车里,装着黑乎乎的“石块”,有见识的老人说,那是煤块,用来生火做饭呢。煤耐烧,省事,于是有部分人开始用煤生火做饭。但大伙儿不傻,煤要钱,柴草不要钱。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出去打工,一家老小都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因此,大多数人还是通过柴火做饭取暖。过节或者忙不过来的时候,会买点煤,辅助使用。在老家一间闲置的屋子里,还有父亲当年买的煤炭,后来由于用电的缘故,煤炭就一直摆着了。

 

影响最大的,要数通电后。电的到来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用电工具和家电被生意人带入了村子。一时间,各种电器仿佛“千树万树梨花开”,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首先是电磁炉和电炒锅,尤其是电费越来越低后,大伙儿由观望者变成了宣传者。接着是电视、粉碎机、电风扇。再后来是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家家都在想办法置全。电器设备的热乎劲儿刚过,政府鼓励大伙儿建沼气,并有一定的补贴。大伙儿得知沼气不用电,不用煤,原材料是大粪,自然是乐意的。农村人,谁家还不养三鸡两鸭的,最不缺的就是大粪了。一时间,建沼气成了村子里的香饽饽,几乎家家都有了沼气。

 

如今,生活条件变好,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去外面打工,加上电费便宜,一年也用不了多少电,沼气和电器结合使用成了主要的煮饭和取暖方式。有的人家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当然,也有人家偶尔也会烧柴火,但主要是农作物的秆和茎。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森林的保护深入人心,再也没有人上山砍柴做饭了。

 

柴火岁月,成为了时代的缩影和那一代人的记忆。

 

(作者:刘思来  单位系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