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省内新闻
 
一个幸福美丽的地方--民族时报记者德宏行之梁河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吴鸿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9/20

离开芒市,我们便奔赴德宏州梁河县。在这里,我们走村进寨,访南甸宣抚司,观尹氏宗祠。在这个美丽的葫芦丝之乡,当地群众齐心脱贫奔小康的劲头及深深刻于骨髓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让我们最为动容。

 

阿昌族妇女带头人

 

 

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地处美丽的瑞丽江畔。刚进村口,一位身穿蓝色傣族服、满脸笑容的大姐热情地迎了上来。她就是中共十九大代表、帮盖村党总支书记、妇联主席、妇女致富带头人曹春叶。

 

二十年前,年轻的阿昌族姑娘曹春叶嫁进了云南德宏边陲的这个傣族村寨帮盖村。当时她在村头的木头吊桥上留下了和村子的第一张合影。二十年后,木头桥换成了水泥桥,建桥时所扎下的每一根钢筋的位置她都记得清楚。曹春叶依旧站在桥头,望着美丽乡村数十年来的变化,笑靥如花。村子从前低矮的土基房,现在变成了青砖白瓦的新居,土路经道路硬化变成了水泥路,水龙头、动力电通到了每一户人家……从2017年的建档立卡户77户,322人,到今年已经脱贫73户,312人。

 

 

曹春叶向村里的姐妹们学习傣语,与姐妹们成立“妇女之家”;创新酿酒方法,担起帮盖酒厂党支部书记的重任,现年产值达150余万元;在她的带领和动员下,村里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盖卫生厕、建沼气池、建卫生猪圈,走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冷库,发展订单农业。

 

曹春叶说:“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我们种植的100多亩露地豌豆采摘装筐销售,产量不错。”她事事带头做,攒着一股子冲劲,成为了寨子里的致富带头人。她说:“不同的民族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只有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个家才能兴起来。” 2016年5月,经过群众投票选举,曹春叶当选为帮盖村党总支书记。2017年,曹春叶这个最基层的村干部当选为全国党代表,带着基层村民的心声到北京参加了党的十九大。

 

阿昌族媳妇成为了傣族村寨的致富“带头人”,曹春叶的经历就是梁河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最好印证。

 

傣族村寨葫芦音 

 

帮盖村是葫芦丝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葫芦丝手工制作工艺和葫芦丝“古调”乐曲。著名的“葫芦丝王子”哏德全就生长于此,现有3名葫芦丝传承人。

 

 

我们在帮盖村参观走访了哏德全故居,哏德全的侄子及弟子、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哏从国为我们介绍了哏德全毕生致力于葫芦丝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故事。哏从国说,帮盖村十分重视以葫芦丝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手工制作的专业级别葫芦丝远销全国各地。由他组织成立的葫芦丝制作专业合作社及葫芦丝文化产业开发公司,从葫芦丝的种植、制作、工艺研发、销售及演奏、培训等各方面,做好葫芦丝文化传承与推广,同时带动从村经济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哏从国在创业开始时就有为家乡文化事业奉献的意识,免费教授葫芦丝制作技巧,组织葫芦丝教学培训、葫芦丝文化交流,从2013年至今已累计开展免费培训80余场近千人;每年制作葫芦丝3000多支,工艺品1000余个,生产的葫芦丝及工艺品在市场上走得非常紧俏,每年产生效益50多万元。

 

随着他现场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曲调响起,我们都沉浸在葫芦丝优美动听的音乐中。

 

整族帮扶脱贫展新颜 

 

离开了傣族村寨,我们来到了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关璋村是全国阿昌族聚居村之一。2013年启动建档立卡工作时,关璋村纳入建档立卡户131户433人,贫困发生率为27.47%。通过动态管理后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79人。五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实施阿昌族整族帮扶,2014年至2019年全村实现脱贫114户4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7%,全面完成了下达的脱贫任务。201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48元。

 

 

走进关璋村,阿昌族标志进村大门、整齐划一的青砖独栋楼房及村内干净的水泥道路、太阳能路灯、村幸福小学、小型民族文化活动广场、阿昌织锦馆让我们惊叹,这俨然是一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文化小镇。

 

 

我们走进村民杨书昌的家里探访,村党总书记曹先刚正好在他们家。他对我们谈起关璋村的变化:“以前的村里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基房,自从2015年开始在云南省烟草公司的整村帮扶下,道路硬化了,住房搬进了青砖房,并把我们村打造成了一个旅游示范村。” 杨书昌是一名党员,家里有7口人,他家先后带动村里20多户人家发展种植业,共种植阿昌山药300多亩,亩产2000多斤,户均产值达到30多万元。除此之外,杨书昌家还养猪、开了农家乐,2017年入住了现在的两层楼新房,走向了小康生活。

 

阿昌服饰绚烂传文化

 

在关璋村,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阿昌族妇女致富带头人,阿昌族歌手及阿昌民族服饰传承人尹春焕。见到尹春焕是在她开的村农家乐里,她穿着自己设计的颜色鲜艳的阿昌族服饰,正在对她的客人们唱着动听的阿昌族敬酒歌。

 

 

随后她带我们来到村里的阿昌族织锦馆里,我们看到了近几年来她设计的精美的阿昌族民族服饰,服饰设计中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时尚风格,款式新颖独特、精美靓丽。这里还有阿昌族各式精美包包、服装配饰和手工用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她对阿昌族民族服饰的热爱和自信。

 

“织锦文化在阿昌族的民俗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织锦工艺品以款式奇特,图案别致,色彩斑斓,质地厚实而著称。传统的阿昌族服饰也由织锦的手工艺制作而成。但织锦需要高超的纺织技艺,并且工序繁多、复杂,费时耗力,往往一匹锦要织十天半月。”尹春焕说,这份传统的技艺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记载,她开始成为了最想要传承这份手艺的那个年轻人。

 

抱着要创新出更多、更美的阿昌族服饰来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理想,尹春焕开始了她的服饰创作之路,并且越走越坚定。

 

 

尹春焕成为关璋村传承和弘扬阿昌文化的“召集人”,她开始组织阿昌族妇女进行织锦手艺的学习。此外,她还发挥专长,带领阿昌族女子一起唱原生态的阿昌族民歌、跳阿昌族舞蹈,开辟出了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的路子,吸引不少游客进入村子感受阿昌族风情,了解阿昌族文化,学做阿昌族织锦。

 

2018年4月,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梁河县阿昌族第一家集民族服饰、首饰、织锦加工销售,餐饮、民宿、民族歌舞表演、民族音乐制作等为一体的民族服饰文化和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公司。尹春焕带领着阿昌族姐妹巧手织造出精美的筒裙、包头、衣服、筒帕,借助着旅游平台的火热,推广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尹春焕公司选送的阿昌族女装在2018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上还荣获了“十佳创意民族服饰”奖。

 

 

尹春焕说,如今,为了更好地传承阿昌族文化,村子里以打造“中国阿昌旅游第一村”为发展目标,她要做好阿昌族特色产业,让阿昌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做到让人看到、让人记住、让人留恋。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吴鸿)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