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易门浦贝彝乡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者:唐蓉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9/25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这里,有彝族的篝火与酒,有哈尼族的梯田与宁静,有苗族的田园生活与空灵山歌……这里,也有似陶非陶、似瓷非瓷的非遗,有过去红遍滇中的野生菌,有近年来发展红火的软籽石榴,有热爱生活的浦贝人家和他们引以为傲的“浦贝羊肉”……这里,是易门县浦贝彝族乡。初秋,记者一行来到这里,见证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感受着乡村振兴的点滴如何反哺百姓,体验着生活日新月异的百姓如何安放乡愁。

 

党员干部肯努力  群众生活更美丽

 

“养个鸡卖也卖不掉,下雨天牛都走不了,赚的钱只够吃饭,连酒都喝不起。”阿姑村曰末旧组长李正永幽默的几句话,却是曰末旧曾经的写照。最近短短几年间,曰末旧的村民们迁入新居,他们的村庄也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2015年,在易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曰末旧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启动了搬迁安置的建设工程。“第一批愿意搬的只有5户人家。”李正永回忆道。

 

 

乡上石榴产业带来的效益辐射着曰末旧,搬新居带来的压力更多地转化成了积极务工赚钱的动力,“便利的交通让年轻人们都到乡上、县城务工,中年人在家门口的石榴基地干活就能增收。”李正永说道。随着第一批群众顺利搬进新居、还上贷款,10万元的自筹费用在近年来逐渐深入形成的“比、学、赶、帮、超”的村风面前变得不值一提。后来,整村搬迁。

 

乘着整村搬迁的东风,曰末旧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如今的曰末旧,科技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应有尽有,水、电、路、网、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完善,村里还培养了6名文艺骨干,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在文化广场的一侧,“曰末旧十星级文明户宣传栏”“曰末旧组善行义举榜”“村民村规约定栏”等彰显了这个彝村的特别。据李正永介绍,曰末旧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家风家训、乡风文明等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家庭”“最美家庭”“善行义举榜”等评选活动……渐渐地,全村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形成了“民风淳、人心齐”的局面。

 

一幅幅彝风彩绘围绕着韵味深长的水墨风文字,话与画的背后,凝聚着全村人心。

 

 

初秋,浦贝彝乡漫山遍野的石榴成熟挂果,这个彝族、苗族、哈尼族、汉族等多民族共居的地方,如同山上的石榴果,颗颗晶莹剔透,粒粒紧紧相拥,民族团结进步,生活日新月异,而不远处正在修建的玉楚高速,不久后将把这个热爱生活的彝族乡人民拉入昆玉一小时经济圈中,迎来他们新生活的另一个起点。

 

融特色于发展  变乡愁为创意

 

浦贝彝族乡的泡核桃、软籽石榴、野生食用菌、食用玫瑰、菜豌豆以及地方特产“浦贝羊肉”、豆豉、日用陶瓷等都深受消费者好评,但品牌包装不足、营销方式单一等问题阻碍了群众致富的脚步。在乡党委、政府的不断探索下,如今浦贝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浦贝人家的乡愁,都浓缩在乡上的“易门e农数字融创广场”。广场依托云品荟、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集农特产品展示直播、线上商城交易、线下旅游团购、5G体验、陶瓷文化体验和“浦贝人家”文化展演为一体,尤其武易高速公路、玉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浦贝作为昆玉一小时经济圈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位于易峨高公路旁的广场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内部陈设大气华丽,功能设置一应俱全,一、二楼为农特产品展示区和电子商务中心,三楼为网络直播间、科技展示馆、商务洽谈室,四楼为休闲健身体验区。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后方,是依山而建的仿古龙窑、忆窑亭、陶瓷文化墙和石磨盘、石槽、杵臼、青石水缸、农耕用具等老物件打造的复古庭院——“浦贝人家”。民族团结广场和陶瓷文化体验中心的交界处有一面文化墙,陶器塑造的青花白鹤纹和彝族图腾跃然其上。“这就是浦贝云青陶,全国仅此一处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建云手握云青陶茶杯,“在这几十年间,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把祖辈的东西勤学到手,二是把掌握的东西传授下去。”目前,体验中心还引进了县内多位非遗传承人,集中开展现场陶瓷、木雕、豆豉制作等技艺的学徒招收、文化展示交流、制作体验等,以打造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强化党建引领,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广场今年年中竣工,已初显了其“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魅力与潜力。“6月,易门县副县长赵兴堂携手网络达人‘云南小花’走进直播间,引来 22万人次观看,3.7万人点赞;7月,第十六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在此举办;近日,香格里拉非遗中心组织到陶瓷体验中心开展技艺交流……”乡上的组织委员石晓东向记者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运营管理,实现市场运营有收益、群众增收有保障,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阿姑村的安居乐业

 

易峨高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在距浦贝不到10公里的路旁,有个叫阿姑的村庄。

 

3年前,村委会下阿姑、榨树两个小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并顺利安置了94户329人,其中大多是彝族群众。

 

 

阿姑村的大部分田地都在山上。以前,山腰之下,群众们还能勉强种植玉米一类的传统作物,而高处的山头几乎是撂荒的土地。但恰到好处的海拔,却是栽种水多籽软、果质红透的石榴的沃土,浦贝没有放过这个产业发展的机会,阿姑村也是。

 

“为了给乡里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借着4年前一个土地修整的项目,以前山头坡陡易滑的荒地成为了现在眼前平整稳固的台地,水管网也是那时候一起铺好的。”石晓东告诉记者,修整土地的时候主要为了打好种植产业的基础,后来,乡党委政府紧扣“产业富乡”发展思路,围绕“一村一品”目标,经多方考察后,逐步在阿姑等3个村(社区)展开了软籽石榴的规模化种植。

 

 

记者一行来到阿姑村的石花坪片区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尽是挂果的石榴树,基地间整齐地分布着水肥一体化微喷设施、现代化节水设施、区号牌、物理防虫灯、诱虫板……“我们基地还获得了出境水果果园基地认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张斌是基地的负责人,他拿出村民刚摘下的几个石榴邀请大家品尝。香甜可口,水丰籽软,如此的彝乡好物,是基地发展的信心,也是村民发展的安心。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石榴园间采摘,忙碌,充实,“在这里一年四季基本都有活计可做,每天的工资是70元,一个月下来可以增收近2000元,此外还有每亩600元的流转收入。我想在这里多学习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家也能种。”话音刚落,来自阿姑村的李自琼转身又摘下几个硕大红润的石榴,“以前家里种玉米,大概15亩,一年下来一亩也就四五百元的收成。”

 

“目前的销路有市场批发和礼盒定制等,后续将通过各种线上渠道拓宽销路,慢慢让农户们看到效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张斌充满干劲地介绍着,“基地日均用工约40人,自2018年成立至今共带动建档立卡户55户200余人脱贫。”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