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火塘夜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丨以文化认同赓续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之十二
作者: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10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有崇仁爱、崇礼仪、重秩序的伦理意识,有重义轻利、诚实信用、宽容谦让的处事原则,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有“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达成共识、恪守规范、形成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相通相聚,重在价值观一致、理念相通,其基础就是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了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凝聚和赓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五色不同,交织而成章;五音各异,交响而成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他们在不断创新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结构特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的多样性和蓬勃绵延的生命力,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无论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还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属于偏执狭隘的文化观,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不是莱布尼兹式的“没有窗户的房子”,“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才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和平宽容的襟怀气度,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基石,为人类文化的沟通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一元主导和多元共生、核心价值和多样文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凝聚精神伟力。(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来 源:内蒙古日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