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稻落弦起歌满村 江畔村落笑开颜——易门县小街乡普厂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一瞥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14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流域径流面积8600平方公里的绿汁江,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地后,汇入元江。几百公里的江景中,或舒缓,游鱼戏虾、卵石缤纷;或湍急,峰回路转,汹涌奔泻。和鬼斧神工的江景融为一体的,还有世世代代沿江生产生活的人们。

 

绿汁江畔,生活着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淳朴,风情独特。位于易门县小街乡境内的普厂村,便是众多沿江村落之一。

 


 

近年来,这个哈尼族、彝族群众占比近八成的村落,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契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统规联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家店  两把三弦  四五好友

 

下普厂村是普厂村委会的所在地,村委会办公楼一面临着乡道,另一面则挨着新建的民族文化广场,广场干净整洁。广场旁,是一排排整齐的新居。这些刚建成的房屋距离一旁古色古香的老村只有几步之遥,目前大部分村民认购了新房,即将搬迁。在略显空荡的新房片区,却传来了清脆欢快的三弦声。

 

循着琴声,走进搬迁小区的一家摩托车店铺,认识了弹琴人马德青,90后的他是店铺的主人。九月的“秋老虎”让普厂村热气笼罩,阳光晃眼,而清脆地道的三弦声增添了几丝快意、清爽。弹罢,马德青拿出自家种的西瓜为大家解暑,“我以前在外打工,积累了一些汽修的资源和知识,后来还是想回家乡,自己创业做事虽然有挑战和压力,但可以努力尝试‘有家的地方也有工作’的生活。”

 


 

马德青的店铺大概是五年前开的,当时位置在老村里,如今搬进明亮宽敞的搬迁房中,经营条件自然更好。五年来,马德青创业的辛苦换来了不错的收入,支撑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而琴声则抚平着这个彝家小伙的压力与辛劳。“前两年我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发现大家对这些民族风情的文化很感兴趣,我本身也是少数民族,对三弦这样的民族乐器有特殊而敏感的情愫,就开始学习它,也希望以后能够与大家分享。”

 

马德青告诉记者,自己不仅是独乐乐,更是众乐乐,每当村中或是周边村里有结婚的或是乔迁新居的,他都会叫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歌友琴友们,弹起大小三弦,对唱新老彝歌,围着火堆,跳起左三脚。这是一小群人的狂欢,更是大多数人的欣慰。

 

如今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马德青经常分享着下普厂村年轻人的“歌舞人生”。视频中,在新建的民族文化广场旁,常能见到一些老人围坐在这些年轻人身边,笑着,唱着。或许没有传承人的头衔,也没有刻意的表演,这些留在村中创业、务农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本民族的文化与民俗,平凡普通,源远流长。

 


 

一片田野  几许汗水  一个家园

 

白露节气刚过,秋收已然开始。此时的江边,多是金色的稻田,沿江望去,田地里穿梭着不少村民,收获的季节,他们最忙碌,也最开心。

 

在田间一棵高大的古树下,村民沐成青一边乘凉,一边晾着饲养自家猪用的玉米。在交谈中记者得知,村里半数的人外出务工,半数的人留在家乡继续着传统的栽种与养殖,沐成青属于留下的那部分。“我家原本只有五六亩地,现在亲戚邻居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地荒着也浪费,我们两口子就统一帮周边的五六户人家一起栽种,烤烟、水稻、玉米,一共有30多亩地。”沐成青告诉记者,一年下来,他帮种地的每户人家农产收入在五万元左右,商商量量,收益共享。

 

沐成青帮五六户人家栽种30多亩地,自己养着20头猪、3头牛,这个脸上洋溢着满足表情的哈尼族汉子,曾经是建档立卡户。沐成青家脱贫是去年的事情,除了村里对建档立卡户的扶持,外出务工对增收脱贫也起了作用。谈到他的两个儿子,沐成青难掩满意的笑容,“小儿子还在念书,大儿子在曲靖的技校毕业后,就到南京务工了,一个月工资多的时候八千,少一点六千,多多少少还会给家里寄些来。”

 

在发展中促进团结,在团结中谋求发展。据村委会副书记李红林介绍,普厂村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头,大力发展马铃薯、菜豌豆、蚕豆、西红柿等冬早蔬菜种植,群众既可以取得土地流转收入,也有务工收入。2016年至去年普厂村完成基础设施项目17项,产业扶贫项目4项,涉及医疗、卫生、水利、农业、基建、商贸等多个方面,此外,近年来建档立卡户还享受“雨露计划”补助,“我们要确保各民族群众享受全面保障,不让一个民族群众掉队。”

 


 

和其他传统村落相似,下普厂村老村的建筑石底泥身、曲径通幽,鸡鸣犬吠。如今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美丽宜居乡村重点建设村等多个项目的整合,普厂村在安全性住房、商业街、民族文化广场、舞台、村庄道路、给排水、垃圾房、公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强弱电安装、绿化亮化、公厕等方面不断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更以此为契机,加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对村内道路两旁及空地堆放的杂物、污水,进行集中清理。

 

站在老村的高点远眺,古朴的村舍和苍翠葱茏的农作物、绿植交相掩映,村民们穿梭其间,有张罗着渔网准备下江捕鱼的,有在稻田里忙着秋收的,有挑着饲料去喂牲畜的……

 

一旁的绿汁江汇集着沿江各民族群众的故事奔流不息,在这汇入了普厂村辛勤劳作、团结和谐的村落图景后,向远方奔涌而去。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