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火塘夜话
 
观点丨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3

脱贫攻坚路上,易地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还包括重塑生活。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稳定,易地搬迁才算完成了任务。

 

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去往泸水市老窝镇,200多公里车程,预计5个小时左右,结果走了更长时间。山高路险,弯绕颠簸,摩擦损耗,直接导致记者一行人乘坐的汽车漏油,只能在路上走走、停停、修修。由此可见,怒江地区发展之难,首先就在于交通畅行之难。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之难可想而知。

 

山里进来难,山上生活苦,那就搬下来。这几年,易地搬迁成为怒江帮助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有的县由主要领导同志牵头负责搬迁安置,有的县在广东珠海的协作帮扶下建起新社区,有的村子不需要大规模搬迁,但也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保留民族特色、修建宜居新房。易地搬迁,托举起各族群众的致富希望。

 

“搬”只是第一步,“安”才是更关键的一步。在兰坪一个搬迁安置社区,一名群众说,“没有想到会在县城有一套房子”;福贡县一位干部说,“县里最好的地给了安置群众”。脱贫攻坚路上,易地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还包括重塑生活。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稳定,易地搬迁才算完成了任务。

 

安稳先要安业。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是困扰深度贫困地区的一大难题。在怒江,有很多产业是为易地搬迁群众“量身定制”的。福贡县的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一个民族服饰加工合作社,也是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傈僳族的一个村小组整组搬迁后,很多村民直接在这里工作,跟着民间艺人学习手工纺织、服饰制作,成品的民族服装已经销往海外。从农民变技工,从手把锄头变为穿针引线,生活更有奔头,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安稳也要安心。易地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做好程序性工作,也要做好暖人心的工作。在福贡县指挥田安置点,有一片15亩的土地,管委会在平整之后均分成300多块,作为“微菜园”交给搬迁群众使用,自家种菜节省不少开支。在兰坪县永安社区,家长们就近务工,孩子们到社区的“儿童之家”做游戏、学特长,让人很踏实。解决好生活问题、育儿问题等“后顾之忧”,有助于让搬迁群众更快适应新环境,增强获得感。安置搬迁群众每项工作都围绕“人”展开,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福贡县沙瓦村曾因一部纪录片《落地生根》为外界所知。见到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时,问她怎么理解“落地生根”的现实含义。她说,“一是党中央的好政策在怒江落地生根,二是易地搬迁政策在我们村落地生根”。政策落实得咋样、根生得咋样,看看住上新房群众的笑脸、听听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就知道了。山再高,有决心就不怕;路再险,有办法就无惧。有党的好政策、有敢于担当的干部、有充满渴望的群众,必定能齐心协力搬走贫穷的大山。(人民日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