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武定县绘就美丽 团结 富饶乡村画卷
作者:贺明辉 许嘉芳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8

 

贺明辉 许嘉芳

 

新年伊始,放眼罗婺大地,脱贫摘帽后的武定处处都是富饶繁忙的新景象,各族群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武定县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不断促进各族人民一家亲,团结一心谋发展。

 

 

马豆沟村:唇齿相依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民族村全体村民共同致富,一个广场凝聚多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唇齿相依的正能量;村企共建,产业升级转型,主动融入城市近郊经济圈,形成辐射汉、彝、苗等多个民族,带动53户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奔小康的产业带。这是武定县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与狮山镇旧城社区马豆沟村民小组共同创造的。

 

2012年以来,马豆沟本土企业德昌矿业有限公司采取以企带村的方式,全村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完成进村公路硬化和活动场所建设,新建水体景观水库和农业标准化大棚,为企业转型和马豆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在各级部门的资金项目支持下,马豆沟村和企业筹资2000万元建起了“马豆沟民族斗牛文化园”,通过举办“万人火把节狂欢”活动,吸引了县城及周边的各族群众来参加节日狂欢活动,打响了马豆沟乡村旅游品牌,融入了县城近郊经济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有效促进全村各民族和谐发展,马豆沟村以彝族和苗族民俗文化为抓手,以乡村民族旅游为重点,集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正在逐步转型升级。据村民小组长杨文伟介绍:“马豆沟村现在是武定县城周边基础设施最完善、发展后劲最强、农民增收最快、各民族群众相处最和谐的村民小组之一。”

 

为持续扩展村、企发展空间,马豆沟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项目,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在保持每户村民至少有1人在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上班的基础上,依托村里的标准化大棚,积极引入中药、花卉、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力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村民多了在蔬菜大棚打工的增收途径,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00元以上。

 

 

老木坝村:水乳交融  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

 

老木坝村是一个傈僳族村,辖2个村民小组,全村102户368人。“以前,老木坝村可是个穷村子,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结果!”老木坝村党总支书记方跃坤说。

 

2014年,老木坝村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对老村子实施省级傈僳族传统村落提升改造,同时,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村史馆。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美丽宜居乡村。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强化地域文化、傈僳族元素符号,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留住乡愁记忆。

 

同时,集中建设了三个养殖小区,将原来的危房和圈舍都拆除复垦。在复垦的地面种上一些果树、蔬菜之类,既绿化美化了环境,还能使村民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新建厕所、配置垃圾桶、制定管理制度,实现村庄绿化提升,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现在牲口都关在一起,到处都很干净,没有脏东西了,生活也是越来越好。”90多岁的老党员张成富感慨地说。

 

“谱写民族团结篇章,争做民族团结楷模!”步入老木坝村,村口的傈僳族标志性大门、民族团结横幅、傈僳族格言等格外显眼,村道两旁的一幅幅寓意深长、栩栩如生的壁画展现着老木坝村的发展和变化。

 

近年来,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镇党委、政府通过多形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结合当地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核桃1000亩、蔬菜300亩、花椒200亩、马铃薯1000亩通过党支部带领发展产业,贫困户腰包不断鼓起来。

 

 

山居村:沪滇扶贫协作共建美丽家园

 

置身武定县狮山镇古柏村委会山居村,蓝天白云下,片片绿油油的梯田被郁郁葱葱的大山所环抱,两百多户人家如繁星般散落山间各处,每一片民居四周都绿树繁茂、瓜果满枝。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过去,受到地理环境制约,村里和外界联通不畅,村民们的优质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增收十分困难。”古柏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陶光海介绍,风景秀丽的山居村长期以来都是武定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224户中有212户是贫困户,这种状况直到近些年终于有了明显改变。“依托沪滇合作项目,村里修通了硬化路,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曾经居住在滑坡点的村民也顺利实现了易地搬迁。”

 

 

山居村有224户1233人,是狮山镇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村寨,也是狮山镇传承弘扬密岔文化村之一。山居村在民俗、语言及民间文艺、工艺等方面风情独特。但该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发展缓慢,群众生产落后、生活困难、人居环境差。为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村与发展现实的差距,县委、县政府依托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作。

 

2018年,总投资2491.20万元的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在山居村实施以来,扶贫成效显著。路畅百业兴。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的山居村脱贫步伐全面提速,通过大力发展种植特色产业,结合省级重点示范村的打造,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拓宽了当地居民的增收渠道,解决贫困自然村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实现2018年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确保209户贫困户922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通过项目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解决234户1074人的行路难问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罗婺大地,人们的每一句话语都蕴含和流露着温暖与善良,每一次喜庆的活动都能激发出民族团结的火花,全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景象随处可见,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民族关系已成为罗婺大地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