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美文山
 
握 手——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农加贵
作者:龙兴刚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29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龙兴刚

 

广南县落松地小学的新教学楼在绿树的掩映下干净而整洁,从前的老教室已平整为一片校园里的菜地,绿色的蔬菜在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温暖的校园里,农加贵老师坐在“初心树”下,安静地叙说着学校的学生,聊着村里的村民……与整个平静而祥和的落松地村显得那样协调。

 

走在村庄干净平坦的道路上,每一个擦肩而过的村民都热情地和农老师打着招呼。一位老奶奶见到他,几步赶上来紧紧握住他的手,向农老师诉说着自己的家长里短,农老师也微笑着和她聊着家常,暖意在紧握的两双手之间传递……

 

握手,这个简单而常见的动作,打开了农老师的话匣子:“2017年11月17日,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握到了习总书记的手!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感觉到习总书记双手的温暖,只盼着这一刻久一点,再久一点……”说起三年多前的这一幕,农老师眼里泛起了激动的泪花。

 

2017年11月17日,他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同参会代表亲切的“一握”,给老模范代表让座的“一让”,成为农老师永远镌刻在心的记忆。“那一刻,让我觉得三十年来的坚持与付出都值得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踏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握手,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曾经是落松地村的忌讳。

 

落松地村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居住着汉、壮、苗、彝、瑶5个民族,共48户207人,残疾人有56人。上世纪50年代,56户人家180余口人,先后从广南县的各个村寨背井离乡迁移到了这里。迁移到这里居住的家家户户都有人患有曾令人毛骨悚然的疾病——麻风病!当时的广南县人民政府就在莲城镇坝汪村建立麻风病集中医治点,也就是现在的落松地村。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别说握手,外界的人进入村子都成为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历史原因造成了落松地村的贫困落后,努力改变这里的面貌,成为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共同的心愿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1986年,落松地村的麻风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该村群众不再受病魔折磨,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努力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村小组党员干部组织村民学习民族政策,引导大家更加珍惜民族团结,不断激发各族群众改变生活的斗志。“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淡化,村民积极开展水稻、玉米、林果的种植,在党委政府帮扶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天的落松地村已经焕然一新,随着广南县打造“绿色宜居生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的推进,这里的各族群众正在携手奋进,努力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落松地小学也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这里,人们接受着农加贵老师34年坚定、坚守、坚持,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感人事迹的洗礼。

 

2020年,落松地小学迎来了一位新老师朱丽丹,她2018年从曲靖师范学院毕业,2020年9月调到落松地小学任教,来到落松地小学当天正好是教师节。那天,农老师与她的握手也让她记忆深刻。朱丽丹老师告诉记者:“这次握手,让我感受到的是信任和期望,传递着的是无怨无悔投入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精神。”

 

校园里,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正静静地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

 

 

关于农家贵

 

农加贵,男,壮族,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教师 。他34年如一日,坚守在曾经的“麻风村”——落松地村,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用奉献和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诚朴品格。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师德楷模等国家级、省部级诸多荣誉。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