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风民俗
 
多维度透视云南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录
作者:马新焕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1/6/28

6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红河州委、州政府联合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

 

 

会上,六十余位智库专家汇聚一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云南多民族的省情和民族工作实践,分享了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度研讨。

 

在此,本报记者特整理了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强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古文凤、红河学院副教授何绍明等三位专家的发言,以期从多个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提供参考。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强强:结合多元省情的实践和探索

 

云南作为我国边陲重镇,历来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

 

2015年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积极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路径,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同时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强边固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一系列的成绩得益于云南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云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在经验中总结提炼,通过多种方式不同途径,让各部门、各行业以及老百姓深入了解民族团结一家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重要作用。

 

云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边疆治理深度融合,让老百姓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当然这种发展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探索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真真切切地体现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探索。

 

云南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让各少数民族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认同感。

 

云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部分。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讲云南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成份多样,各地的发展程度不一样。这造成云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很难总结和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从主观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宏观概念,一些人对它的一些维度指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多的工作只是停留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需进一步提升。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古文凤:“共庆民族节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1989年9月1日,在老一辈民族工作者的倡议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云南省民族学会在昆明成立。从1989年到2012年,云南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先后在昆明成立了各民族的专业研究委员会。云南省民族学会形成了典型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25个少数民族研究委员会是大家庭里的成员,云南省民族学会是25个少数民族研究委员会组成的整体。

 

在云南省民族学会的带领下,25个民族专业研究委员会分别对各自的民族开展社会调查、学术研究与交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保护、民族节日庆典活动的举办等。

 

在省民族宗教委的支持下,昆明成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集中举办地。每个民族每年举办一次节日活动,一年之中昆明城里几乎月月有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许多少数民族从20世纪80年代初自发组织在昆明举办节日活动开始,到现在已有30多年(届)。

 

民族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云南省民族学会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论哪个民族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都会邀请其他24个民族的代表参加,受邀请的民族也要尽量派代表前往参加。在相互参加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从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熟悉对方的民族文化、风俗礼仪,从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相互结下深厚的情谊。每一个民族的节日都变成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不同民族的群众共同唱着同一首民族语祝酒歌或祝福歌,相互祝福。在民族文化上真正做到费孝通先生说的“美己之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个民族都把前来参加本民族节日活动的兄弟民族(哪怕来的是个孩子)视为贵宾接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日益加深。

 

在这种长期相互交往、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都真正做到了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彰显自我、欣赏别人以及相互赞美的过程中,获得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增强了“五个认同”,并以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自豪。

 

云南民族学会在促进25个民族的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民族社团工作上做出了云南独特样本。

 

云南省民族学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有: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党对民族民间机构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红河学院副教授何绍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红河样本”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指不属于同一族别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民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居住、谋生、繁衍、发展,从而在彼此间形成经济互融、政治互融、文化互融等多层次、多维度互嵌的社会命运共同体。民族互嵌式结构主要包括依存共处的社会结构、互通有无的经济结构、平等互尊的政治结构、兼收并蓄,融汇共侵的文化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的建立,打破了民族壁垒,消除了民族隔阂,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它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相互认同,有利于培育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立体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红河州具备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生成的条件。

 

红河州生态多样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的立体气候,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和立体的居住格局。各民族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在这山高谷深的立体地貌中呈现立体分布,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生态多样性基础上结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使不同民族经济在同一时代或同一区域的经济活动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红河州各民族在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形成各个民族创造的经济利益的互补性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各个民族单一的经济结构和生计方式也导致了物质需要的匮乏和生产生活的困难。为了本民族自身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各民族之间需要在诸多方面都彼此合作,相互协助,才能满足自身诸多方面的需要,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助成为民族互嵌的常态。当地民族甘苦与共、和睦相处,自发地形成物资互补、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相互依存的互嵌式社会结构。

 

“牛马亲家”就是这种社会结构典型的存在。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红河州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区域多个民族村寨“交错而居”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个行政村里,多个民族相互聚居的格局比比皆是。

 

“汉族”凭借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长期深入到其他民族聚居的区域,建立起沟通各民族的经济渠道。商业网点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里,建构起经济流通网络,起着吸收和传播各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作用,逐年累月各民族形成了一个高层次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这样,红河州在生态多样性基础上结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通过经济互嵌、相互通婚,通过对居住在这里的民族集体智慧的吸纳、融合,通过文化的认同,民族间共同性增加、差异性减少。各民族逐步构建起“民族共同体”,树立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了“五个认同”。这是红河州各民族逐步深化民族团结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红河州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构建中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各民族彼此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在语言、祭祀、民族节日等方面打破了民族族别的界限,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结果,是一种情感和内心的认同。

 

民族互嵌的核心和实质在于精神层面的认同(文化认同),红河州各民族互嵌式的居住格局为文化相美和思想相合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互嵌。生态、空间与认同的关联会实现各民族在现实领域中的良性互动,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中红河所做出的贡献。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