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壮美文山
 
“文山最美民族村”的故事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1/8/18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塘子寨的美,美在眼前,美在心间,笙弦夜话的碰撞,在花山场的激越中流传,直到永远。”2019年9月27日,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上,塘子寨村获评“文山州最美民族村”。

 

文山市马塘镇塘子寨村是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隶属于马塘镇汤坝村委会,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全村居住着苗族同胞131户624人。作为“文山州最美民族村”塘子寨村不仅依青山、傍绿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村寨群众自立自强,在经济产业发展上升级,在基础设施上强化,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边疆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道路。

 

塘子寨村一角.jpg

 

强党建  乡风文明治理美

 

在塘子寨村口,一块“文山最美民族村”的牌匾引人注目。一条水泥路贯通整个村子,道路干净清爽,房屋整齐明亮,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美观。

 

项连佩是塘子寨村村民小组长,塘子寨村多年来的发展变化都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你们看,现在家家户户房前都围有篱笆,这是今年村子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时,村委会带领群众一起制作的。” 项连佩说。近年来,塘子寨村以“打基础、兴产业、助发展”的思路,引领实现了进村道路及村内主次干道全部硬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人畜饮水管网全面畅通,各类活动场所扩容升级,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这一切的变化自然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带头引领。2004年7月,塘子寨村党组织将致富带头人、妇女骨干、青年人才、回村创业人才等纳入党员发展计划、人才回引储备名单。采取“党支部+”的模式,把党建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抓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共同商讨重大事务、公平公正化解矛盾纠纷、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多年来,塘子寨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有效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欢声笑语多的生活氛围,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根基。由于工作出色,党支部于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五星级示范党支部。

 

促产业  生活富足村民“美”

 

塘子寨村村民杨文光说:“我们家现在种植巴西菇、辣椒和百香果,平日里再做些工程项目,一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通过辛勤劳动,杨文光家于2017年盖起了新房,“吃穿不愁”。杨文光这样评价现在的生活。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塘子寨村依托本地红土地资源,积极推动发展红土地经济,于2013年引进“文山市滇珍菌业有限公司”到村发展,同时组建“文山文祥巴西蘑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党员实训基地,组织党员带头先行先试,率先试种的党员示范户第一年即实现户均增收达1.5万余元,有效带动吸引了感兴趣各族群众跟进发展。

 

文山市滇珍菌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吕正是湖北人,来塘子寨村已经11年了。“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塘子寨村交通方便,气候条件也适宜种植巴西菇。2013年正式投资建厂后,我们聘用当地村民,帮垫资金,传授技术,到现在村里已有52个大棚。”吕正说,“我们的员工是按时计费,月收入约3000元,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来做工,而且年底还有分红,村民们学了技术,也有自己出去搭棚种菇再卖给工厂的。”

 

此外,塘子寨村结合市场需求,先后带动发展万寿菊、小米椒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传统种植向订单农业转变,于2019年达成百香果、马铃薯农业订单项目,有力吸引了本村村民、周边村寨村民以及全镇各族同胞到塘子寨境内的娘子军农业开发公司、巴西菇种植合作社学先进、学技术、做农活,实现了“打工不再往外走,挣钱管家两不误”。 2020年,全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00元。

 

塘子寨村门口.jpg

 

重文化  民族交融和为美

 

在塘子寨村,记者还见到了一个设施齐全的斗牛场——塘子寨斗牛场。“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八,塘子寨苗家人庆祝花山节时,都会与周边乡镇各族同胞相聚在此,开展一系列民族大团结、大交流、大交融活动。”马塘镇党政办工作人员赵心雨介绍说。有独具民族特色的爬花杆、赛陀螺、斗牛活动,有表达爱党爱国的民歌对唱、文艺汇演活动,更有日常全民健身的体育竞技、象棋比赛、踢毽子、广场舞活动。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同胞,充分利用活动机会,在此买卖经商、交流情感。

 

同时,塘子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最能引起各族群众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的作用。于2019年3月,建成了笙鼓文化广场,并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创作了《苗山掠影》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等专场文艺节目,年均演出十余场次,节目曾获得“昊龙杯”中国首届苗族农民合唱艺术大赛铜奖和“苗族合唱之乡”称号。

 

此外,苗族群众擅长绩麻织布、刺绣、蜡染,工艺精湛。塘子寨不少年轻苗族村民都喜欢穿着他们的苗族服饰。为此,塘子寨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于2018年3月建成苗族文化传习馆并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文化教育培训活动,吸引了不少其他村寨的各族群众前来观摩了解和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