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风民俗
 
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云南省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发言摘录(下)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整理 李云辉/图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1/8/28

云南省民族学会布依学研究委员会韦光文(布依族):

在守望相助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础。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一是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思想。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处祖国大西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云南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对全国,对世界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其次,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实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云南是各民族兄弟长期共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边疆民族文化,形成了边疆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要守好祖国西南边疆安全稳定屏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守好祖国西南边疆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家园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环保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守护好西南边疆这个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医药宝库;要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多元化发展,深化文化供给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云南省民族学会普米族研究委员会戈戎玭措(普米族):

参与“铸牢”过程 巩固“铸牢”效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个体价值的升华,关乎民族命运的走向,更是有助于塑造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各民族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各民族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个人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各民族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个体,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第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各民族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委员会曹先强(阿昌族):

同心共筑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阿昌族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社会生活文化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我的家乡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开展了“卑妥瓦”新村建设项目。该项目为对口帮扶梁河阿昌族重点项目,项目包含59户民居,配套了阿露窝罗广场、阿昌族博物馆、阿昌族遮帕麻与遮米麻纪念馆、阿昌织锦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商店、公交停靠站、农村消防池、养殖小区、污水处理站等14个公共设施。2018年2月7日,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卑妥瓦”新村,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大红灯笼,“党的光辉照边疆,阿昌族人民跟党走”的雕塑立在村头。关璋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折射出阿昌族山寨的巨变。

阿昌族聚居区有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保山市龙陵县、腾冲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梁河县、芒市、盈江县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精准帮扶下,阿昌族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民房改造、产业扶持和教育扶持等一系列脱贫致富,减贫攻坚政策,阿昌山寨的面貌焕然一新,阿昌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目睹阿昌族的山乡巨变,我内心充满了感动、欣慰与自豪。这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理想。得益于党中央关怀、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帮助。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跟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美丽乡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中,阿昌族人民一定要勤劳致富,紧跟时代步伐,绝不掉队落伍。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

 

云南省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委员会王世丽(蒙古族):

美美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的概念自农耕民族的“中土”“中都”而来,在历史上经由众多的农耕与游牧族群交流、交融,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族类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概念。如果我们将这个国家称之为“家园”,那么众多的族类就是“家人”,就是中华民族这个由自在到自觉的共同体。家人们在山水相连、阡陌纵横的家园内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命运相同,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深入人心,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正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活剧”:

一、联结着历史与现实。蒙古族的存在是历史的真实。元朝成为多民族国家的西南屏障,落籍云南的蒙古人及其后裔联结着历史和现实。

二、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丰富着中华民族和合融通的文化内涵。蒙古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是各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

三、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沟通南北东西各地蒙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中,蒙古族始终是国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和贯彻者,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省民族学会基诺族研究委员会肖周(基诺族):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基诺族在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形态,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受到了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基诺山乡从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个是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基诺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时,在基诺山上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下,1956年首批派往基诺山的三位青年教师开始办学,揭开了基诺族办学的序幕。基诺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坚信民族要发展,教育是根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诺山出现了群众自发捐资办学的热潮,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基诺山的教育投入,从而使基诺族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是建立基诺山寨旅游景区,积极宣传基诺族传统文化。2005年以来,巴坡村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深入挖掘具有基诺特色的村落建筑文化渊源,将村落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古村落为依托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让更多的兄弟民族了解基诺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三是于2011年开工建设中国基诺族博物馆,于2017年6月6日建成开馆。博物馆的建成不仅进一步带动了文化旅游发展,而且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基诺族的历史文化。

四是利用各种民间传统文化来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如以基诺族传统节日“特懋克”(相当于基诺族的春节)为抓手,汇聚基诺同胞和兄弟民族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些是把兄弟民族们迎进家门的活动。另外,就是民族文化走出去,如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的文化节目,通过参与比赛、观看比赛,也使基诺族群众了解到了其他兄弟民族的特有文化,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云南省民族学会德昂族研究委员会李明珍(德昂族):

民族文化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

 

 

异彩纷呈、博大精深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开放包容性,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精华,是时代流传下来的巨大财富,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

为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贯彻对特色民族文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须坚守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深根厚培、延伸发展。深入挖掘、搞好民族文化、整合各类资源,把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其文化在一代代接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急剧发生变化,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语言、音乐等文化呈现逐步消逝趋势,我们应改变任由传统文化自生自灭的做法,并本着剔除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抢救昨天,保护今天”,让民族文化重获新生,不仅是每个民族对世界和时代应承担的责任,也是繁荣和发展世界“多元”和“一体”文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当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厚重的文化历史,留住一个有血脉有根基的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遗产是珍贵的、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注、特别关心、特别关怀,德昂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德昂族的各类习俗、文化及文学作品也得以与世人逐渐揭开,堪称述茶咏茶之绝唱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已申报为非遗,其他文化还在进一步挖掘和抢救中。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的大力扶持下,在云南省民族学会的大力帮助下,去年德昂族研究委员会参加了云南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的申报,申报的“德昂族诗歌集——传统传唱”经过审批已经正式通过,此诗歌集的诞生将填补历史上德昂族诗歌的空白。此后,德昂族研究委员会继续将收集到的德昂族各类经典文化与各民族一一见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孙渭(满族):

共产党“掌舵” 各民族“划船”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佐证,具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

如今,“民族团结誓词碑”立于宁洱县城民族广场。7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中华民族这只“大船”,载着56个民族,各民族兄弟齐心协力划船,的确走得很快。这只船越过急流险滩,乘风破浪。我们摆脱了绝对贫困,建成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这就是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人类生活在地球村,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各个民族。民族是“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必须产物和必然形式。

由于历史的变迁,满族从发祥地的白山黑水来到云南,云南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满族成为云南的世居民族。满族同云南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切身感觉到了获得感、幸福感、更有自豪感。当下,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家庭里,要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有共同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一个共同心声,就是人民富裕,国家昌盛。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努力拼搏。各民族兄弟要再接再厉,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行。

 

云南省民族学会水族研究委员会张学勤(水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长期交融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它形成于独特的地理空间和长期秉持的独特的文化交流,体现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曲靖市富源县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尤其是去年以来,县委政府重点打造多乐源风景区,生动地呈现富源世居少数民族水族文化的独特创造、重要价值和传统特色。

在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多乐源”因势利导,依托红军长征两次经过富源的宝贵历史财富,新建了“红军长征过富源”红色文化旅游展示馆,拓展了旅游空间,通过深入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强大合力。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水书、水族山歌、吞口雕刻、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等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传承好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展示等各类社教活动,这类活动不仅能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更能发挥博物馆的社教职能,以生动活泼、有效实用的教育模式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不断普及非遗文化知识的同时,唤醒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责任意识,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对于传承经典文化,弘扬匠人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整理 李云辉/图

终审:胡娇

责编: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