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和美玉溪
 
集竹乐大成 奏团结乐章——玉溪聂耳竹乐团以优秀民乐作品弘扬民族文化一瞥
作者:陈慧君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26


舞台剧照 聂耳竹乐团供图

 


舞台剧照 聂耳竹乐团供图

 

 排练厅 陈慧君/摄

 


“我此生为国而歌,无悔入华夏!”当演员们高声说出剧中台词时,现场掌声阵阵……这是7月17日晚,作为2021年玉溪市“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的情景讲述剧《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在聂耳大剧院精彩上演时的情景。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的时候殷殷嘱托,要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因此能参与到这个节目当中,讲述聂耳的故事,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玉溪聂耳竹乐团作为玉溪市着力打造‘聂耳音乐之都’的文化品牌之一,多年来,秉持为民而歌的家国情怀,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聂耳精神’,一直不懈坚持创作和打造精品剧目。”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建兰说。

 

“一直以来,也十分感谢玉溪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我们工作重视和支持,我们打造聂耳品牌,主要是专注于弘扬聂耳精神。在新时代弘扬聂耳精神不是单纯地去演奏聂耳作品,而是通过我们的作品去展示聂耳为国而歌的家国情怀。在过去,聂耳为国家兴亡而泣,为唤醒民众而歌。现在,我们传承聂耳精神,用民乐作品,演奏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黄庆明说。

 

以竹奏乐、以乐会友,多年来,玉溪聂耳竹乐团致力于竹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以乐团的形式,形象化、系统化地进行竹乐器的研发和演出,通过融合互鉴提升各民族竹乐器艺术水平,弘扬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创作弘扬中华竹乐文化,展现中华文化艺术魅力,促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灵感来自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素爱竹。几千年来,竹被赋予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深沉的精神追求。在玉溪市,聂耳竹乐团把竹乐文化不断深化,把竹乐玩出新、做出彩。

 

“你看,那外形酷似云南水烟筒的乐器就是烟筒笛,它靠吹奏气息的强弱来控制高音;旁边那一架由长短不一的竹筒组成的就是竹排琴,竹排琴通过使用琴槌敲击竹管发声,因琴槌有两个槌头,可演奏八度颤音;而那个形似竹楼的‘大家伙’就是‘竹乐器王’——双音竹管琴,竹管琴由56根竹子做成,长达3.5米,靠打板拍打竹管产生气流而发出声响……”竹乐团队员李婷鑫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

 

“竹乐团各式各样的竹乐器离不开云南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聂耳竹乐团领队孔黎飒说,“其实很多乐器都是我们采风过程中,以各族群众演奏的乐器和常用的器物为灵感加以制作而成。比如这件竹管琴。有一年,竹乐团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采风,看到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用竹筒背水,闲暇时聚在一起,就通过敲击竹筒发出有节奏的音律,载歌载舞,乐团的研发老师以此为灵感,通过长短不一的竹筒组合,研制出了竹管琴,我们乐团的竹管琴能发出十二音律,跨越三个八度。”

 

目前聂耳竹乐团有15人,虽然人手不多,但研发团队的“能量”不小,早在2009年8月,聂耳竹乐团申报的“竹乐器制作技艺”就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而精的竹乐团成长至今,离不开研发团队不断创造创新的竹乐器制作能力和水平。

 

竹乐团研发团队的苏照祥和苏星两父子是“竹乐器制作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和市级传承人,两父子都是“捡起什么来都可以吹出乐曲”“捡根管子就能做乐器”的“竹乐大师”。

 

竹乐团的乐器制作工厂在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楼房里,楼下是工作室,楼上是宿舍。就在这栋老旧楼房里,竹乐团收集、研发出了70多种竹乐器,并获得了15项国家专利。

 

“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对乐器进行维护保养,如果有新的剧目需要新的声音,或者我有了灵感,也会制作新的乐器,当然,新的乐器不一定能在舞台上使用。”不善言辞的苏星聊到乐器时,却能侃侃而谈,“我现在正在摸索制作‘竹片琴’,相当于一个竹子做的马林巴……”苏星边说边向记者演示:单独的竹片敲起来声音就小,加上共鸣筒,就扩散开了……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始终把握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在挖掘、传承民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经年累月,两父子已制作出了竹笛、闷筒、竹索管、哦哔、哔哩等数十种竹乐器,基本上涵盖了高、中、低音区,演奏手法有吹、拍、敲、摇、弹、刮等,既有新意,也有本土特色。

 

音乐在融合中创新发展

 

如今的竹乐团已成为云南民族音乐艺术一张耀眼的名片,而在这之前,聂耳竹乐团也有过迷茫困顿的时期。

 

2003年,玉溪市将建设生态城市、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展示玉溪形象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打基础、创品牌、树形象,全力把聂耳音乐文化打造成玉溪的第一品牌,乐团作为打造聂耳音乐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被提上了议程。

 

然而,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乐团却是个问题。此时,云南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给了玉溪灵感——千百年来,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构造独特且各具性能、各有鲜明特色的大量民间乐器,其中80%以上为竹制乐器。

 

“竹乐器是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应该得到推广。”黄庆明说。

 

2005年9月,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务中心聂耳竹乐团正式组建成立。

 

竹乐团成立之初,目的主要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对民族民间竹乐器制作技艺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后来,在整理传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不断扩展竹乐器种类。“仅传承保护竹乐器对于乐团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够的,竹乐团不仅要‘研’还要‘演’,要在融合中创新发展!”黄庆明回忆道。

 

为此,在积累、传承、发展竹乐文化的基础上,竹乐团通过研制造型新颖的竹乐器,设计独特的华丽民族服饰,伴随着自然天成的原生态民族唱腔,以舞台演绎的形式展示和丰富竹乐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许力娟是聂耳竹乐团的原生态唱腔演唱歌手,多年的采风学习,让她学会了用彝族、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演唱歌曲,“教我唱歌的有卖菜的彝族大姐,有80岁的蒙古族奶奶,在她们身上我看到音乐是共融共通的。”许力娟说。

 

竹乐团成立至今,创作演出了如竹乐合奏《草皮街》《傣家欢歌》《林间的歌》《竹乐欢歌》等大量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创作的作品曾先后荣获“群星创作奖”“彩云奖”“第28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全国音乐组合比赛优秀表演奖”等国家和省级奖。

 

奏响民族团结交响乐

 

一片绿色世界里,身着绿衣绿裙的彝族青年们,吹响竹竖笛,敲打起竹鼓、竹筒和竹琴,讴歌山林,拥抱竹海……随着一曲韵味悠远的花腰彝《阿哩调》响起,轻歌曼舞让人感受到大山的气息、大山的情思、大山的呼喊……

 

这是由聂耳竹乐团创作的大型创新跨界融合舞台作品《秘境云南》的第一章“竹子”中的舞台内容。《秘境云南》以独具特色的竹乐器演奏和民族歌舞表演为手段,展示了彝族、傣族、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等各民族文化元素,把竹乐与云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渲染出云南美丽、神奇、丰富的民族文化。至今,《秘境云南》已经在贵阳、武汉、长沙等城市巡演50多场次,并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和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

 

“《秘境云南》2016年在玉溪聂耳大剧院首演时,三天时间,场场爆满,这是从未有过的场面。我们的作品能获得老百姓的喜爱,证明竹乐团多年来一直坚持民族音乐挖掘创作是有意义的,证明竹乐团的作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总监李惠芹激动地说。

 

“玉溪聂耳竹乐团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发展,为玉溪的民族音乐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聂耳竹乐团音乐总监岳少鹏介绍,成立10多年来,竹乐团凭借“新、土、特、奇”这一强烈的艺术标签和独特的民族音乐之美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的喝彩。2008年,竹乐团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在长达13分钟的运动员入场仪式中,竹乐团用竹乐演奏了电影《潜海姑娘》的插曲,令人耳目一新。后来,竹乐团还在奥林匹克公园进行了18场演出;2009年10月,竹乐团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邀请,圆满完成了世博展馆评选颁奖晚会及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文艺演出任务;2011年,聂耳竹乐团赴匈牙利参加中匈友好文化活动“中国—匈牙利—欧洲文化之桥文艺晚会”的演出;同年7月,聂耳竹乐团应邀赴瑞典参加了波罗的海音乐节的演出……

 

“细数竹乐团多年来的演出经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2011年,竹乐团到瑞典参加波罗的海音乐节,听到音乐节上的演奏音乐多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乐团的人顿时心里打鼓,不知道我们的民族音乐能不能得到当地友人的共鸣和喜爱。令我们惊喜的是,虽然演出当天下着小雨,台下却座无虚席,观众们惊叹从未见过这样的乐器,直到演出结束后许久也不愿离去,争相合影留念。”孔黎飒回忆说。

 

谈及未来的发展,黄庆明说:“当前,我们正在制作一场融合云南古滇文化、玉溪青铜文化和花腰傣元素的剧目《花腰竹女》,预计今年完成。竹乐团今后也将继续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归属中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终审:胡娇

编辑: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