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融荣富民
 
“同心筑梦·融荣富民”系列报道5丨创建工作进村寨 罗免麻地村产业发展促和谐
作者: 来源:融荣富民 发布时间:2021/12/13

2021年,富民县成功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具体工作中,富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精神,强化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同心筑梦·融荣富民”为主题开展创建工作,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融合的良好局面。《同心筑梦 融荣富民——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十进”工作典型经验》一书,主要记录了创建工作中结合“十进”示范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法和经验,将创建工作融入各行业的生动故事。

“麻地村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支持配合,离不开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走进麻地上村,彝族风情浓郁的墙画、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村民们友好相处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的和谐。

△麻地村念好“山”字经,大力发展林果产业 (杜敏银 图)

麻地村委会隶属于富民县罗免镇,地处县城以北,与楚雄州禄丰市、武定县接壤,平均海拔2211米,森林覆盖面积超过60%,村民主要以种植、养殖为生。麻地村11个村民小组中,有540户1880多人,其中彝族、苗族占全村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苗族聚居地。

曾经的麻地村,因为海拔高、经济差,村子管理混乱,村民生活困难,被人称为“冷麻地”。罗免镇及麻地村委会不断探索管理方法和发展路径,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发展经济产业、强化民族团结等工作,使麻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建起了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民族群众友好相处,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集体”“昆明市产业优化调整100强村”等称号。

在富民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麻地村作为“十进”活动示范点之一,为“十进”活动进村(社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强化党建引领 促进和谐发展

在麻地村,说到李自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管理人才,李自顺被云南农村干部学院聘为名誉教授,受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昆明市委组织部、昆明市委党校邀请,为基层干部授课15次,并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昆明市劳动模范。麻地村能从“冷麻地”发展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昆明市产业优化调整100强村”,和李自顺多年来的付出有很大关系。

1992年,李自顺临危受命,回到麻地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李自顺到任后,在罗免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民族干部”的思路,挑选出有文化知识、有致富本领的同志作为村干部的候选人,并通过选举让群众真正选出了称心如意的“领头人”,带领村民一起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

△开展种植培训,大力发展产业 (供图)

多年来,麻地村始终坚持把培养、提拔、重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推进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委会班子7名成员中,彝族、苗族干部有6人,全村54名党员中,彝族、苗族党员有35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麻地村由村“两委”牵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做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工作中,麻地村结合“春城党建走廊”建设,全力打造标准化村级为民服务站,实现了村“两委”人员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了群众办事、矛盾纠纷、信息咨询、致富求助不出村,多次获得省、市先进村党总支称号。

强化工作机制 做到民事民决

麻地村党总支在开好组织生活会、党员大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三项一约”工作机制,对麻地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项一约”工作机制包括:

一是贯彻落实询情联谊制度。麻地村党总支与辖区的麦地冲基督教会建立询情联谊制度,双方定期开展交流联谊活动,利用宗教节日及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邀请宗教界人士列席村党总“七一”建党庆典活动等,进一步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麻地村委会召开“三资”管理工作会 (供图)

二是坚持民事民议民决制度。凡是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都必须由党员和村民大会决议,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上各项决策顺民心、合民意,群众的意愿能够有效表达。

三是保证村务公开公平制度。麻地村党总支规定,每月2日为财务、党务、村务公开日,凡是涉及村庄规划、房屋拆建、工程招标、选举和发展新党员等事务,一律通过“公示栏”进行公示,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极大提高了村里工作的透明度。

四是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通过村规民约及“三约定”(约定干部行为规范、约定党员行为规范、约定村民自觉行约),倡导文明新风,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强化产业发展 探索致富增收路

“粮食不抓不得了,只抓粮食富不了”“突出重点抓粮烟,立足长远抓果畜、发挥优势兴工业、维护稳定促发展”⋯⋯在不断实践中,李自顺以顺口溜形式总结出很多经验,并且深入人心。

结合实际,麻地村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在保证粮食种植的同时,调出六成土地种植烤烟、蔬菜、药材,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念好“山”字经,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增收路。

现在,烤烟已经成为麻地村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为推广烤烟种植技术,麻地村还开办了一所烤烟科技培训学校,整合成立了一个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烤烟产值达到855.14万元,实现税收188万元。

△烤烟是麻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杜敏银 图)

在念好“山”字经方面,麻地村党总支通过到昭通等地考察苹果种植,向专家请教等方式,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紧紧围绕“小户跟着大户走,大户跟着老板行,老板跟着市场转”的理念,成立了富民花果山沃苹种植合作社、富民红金实苹果种植合作社、富民红山果苹果种植合作社,同时成立林果协会,组织村民加入协会抱团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解决苹果存储问题,麻地村还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一个冷库,延长了苹果销售周期。目前,麻地村以4500亩苹果为主,4000多亩樱桃、杨梅、桃子、李子、甜杏为辅,林果经济规模化、专业化格局逐渐形成,加入协会的农户每年的收入都十分可观。

优秀文化传承弘扬 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经济发展了,麻地村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矛盾纠纷少了,心也更齐了。现在,走进麻地村,很多村民家里都建起了小洋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麻地上村,还建起一个村民活动室、一个小广场,活动室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了彝族文化传习馆。每天傍晚,村民们坐在小广场的长廊上乘凉,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两支文艺队分别在小广场及活动室前的水泥地上跳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彝族文化传习馆内的老物件 (杨丽菊 图)

麻地村委会副主任龙云昆介绍,现在麻地村一共有5支文艺队,文艺队以苗族芦笙、彝族唢呐为特色,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在国庆、元旦、春节、火把节等节日村里都会举办文艺活动,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

此外,麻地村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契机,结合乡风文明等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改建村级为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垃圾分类站等便民设施,并在村内实施了“墙头开花”工程,在村民家的围墙上绘制民族特色墙画,书写民族团结及村规民约相关语录,把民族团结进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制定了卫生包户制模式,由一户人家轮流打扫主要干道一周,让村内环境卫生做到了“检查不检查一个样,下雨不下雨一个样”,形成了人人参与维护乡村和谐的良好氛围。

★典型事例

村民齐心共建麻地优秀文化传习馆

彝族崇尚黑、红、黄色,在青山掩映的昆禄公路边,一座以黑、红、黄3个颜色为主的“麻地彝村”牌坊,格外引人注目。牌坊上“繁荣发展不忘初心,团结奋斗莫负韶华”几个烫金的大字,充分展现了麻地村群众不忘初心、团结奋斗的精神。

△村民们捐献的老物件 (杨丽菊 图)

2020年,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麻地村委会在麻地上村打造了一个麻地彝族优秀文化传习馆,传习馆内收藏了麻地彝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70余件,通过展板的形式讲述当地彝族的历史、习俗及节庆知识,成为当地青少年传承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传习馆内收藏的所有物品都是由村民捐赠的。麻地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自顺,捐了毛主席语录、像章、汽灯、药箱、草鞋等物品;麻地上村村民小组长李自云,捐了以前彝族烧火用的三脚架、称量物品的合和升、做手工的铜墨盒和直角尺等物品。李自云说:“十合为一升,我们以前都是用这个来称粮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合和升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放到传习馆内,可以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祖先的智慧。”

△带着生活印迹的老物件 (杨丽菊 图)

麻地上村的李恩禄家,去年拆旧房建新房,把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历经岁月洗礼的柱脚石、木门窗,以前家里使用的犁、耙、担子、蓑衣、唢呐、算盘、碗箩、筷箩、水壶等一起捐到了传习馆,是捐献物品最多的一家。

李恩禄81岁的母亲李明珠说:“以前犁、耙等是家里必备的东西,耕地时没有它们可不行。现在技术发展了,耕地不再需要耕牛,也不需要犁和耙,儿子只要推着深耕机到地里,很快就能把地犁好。家里的犁、耙这些老物件,这些年都堆在牛圈里。”

得知村里建彝族文化传习馆,李恩禄把这些老物件都捐到了传习馆,让来参观的游客、村里的孩子认识这些老物件,老物件重新散发了光彩、产生了价值。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麻地村建立彝族文化传习馆,在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融荣富民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