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人文
 
重庆大足:千年石窟如何再续光华
作者:韩梦霖 王琦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10

 

大足石刻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近年来,重庆市大足区进一步加强大足石刻的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抢救性修复、灾害治理等工程,深度挖掘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利用上实现新突破,让历史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大众。

 

一根手指的掉落 开启历时八年的抢救性修复

 

进入21世纪,矗立山崖千年的大足石刻群像,在长年累月的风侵水蚀下,病害多发。2007年的一天,一根手指的突然掉落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对千手观音所遭受病害的极大关注。2008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当时共发现石质胎体风化、贴金层开裂、彩绘脱落等各类病害34种,可以说病得非常厉害,必须要进行手术!”在大足石刻博物馆,新一代的巴渝工匠、从事了二十多年文物保护工作的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回忆道。

 

但如此大规模、综合性石质文物修复,国内没有先例可循,为此专门汇聚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单位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诊疗”。

 

据她介绍,整个修复工程前期研究花了三年时间,才编制出了修复方案,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等现代科技也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中应用。

 

修复不只是技术的挑战,还是修复理念和原则的挑战。在陈卉丽看来,修复过程中一大难点,就是要找到文物保护、公众需求、艺术价值三者的平衡点。“文物修复最关键的一个就是真实性,这是原则。”这样苛刻的要求,也让修复工作每一步都充满更大的挑战。

 

在攻克了一个一个难题后,经过8年的努力,2015年,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金光重现,历经800多载沧桑风雨后以熠熠生辉的姿态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千手观音的抢救性修复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大足区投入资金实施17项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石刻本体病害。

 

石刻走下崖壁走进人心 亮相文化艺术殿堂

 

大足石刻凝聚的慈、善、孝、义、廉等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石窟艺术中积淀的精髓。除了保护好文物,大足区还深入挖掘石刻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大足石刻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介绍,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将大足石刻命名为市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兼收博采打造孝廉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领导干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现已辐射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等省市,影响面广。

 

此外,大足区还推动创建以大足石刻为核心、涵盖川渝石窟研究的地域性学科——“大足学”,将大足石刻研究上升到系统与学科的高度。目前,已在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了大足学研究院,并积极搭建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大足不仅要挖掘好石刻文化,更要让石刻文化走出去、活起来,走下崖壁、走进人心,推动大足石刻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刘贤高表示。

 

2021年9月17日,“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品共计82件(套),文物图片近百张,以及多个多媒体视频。这是大足石刻首次登上国内最高级别的文化艺术殿堂。

 

为了让石刻文化走出去,近年来,大足区启动“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和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广活动,讲好大足石刻的故事。此外,大足区还着力推动“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建设,成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战略发展联盟,建立四大石窟世界遗产地深度合作机制。

 

长江文化的不朽传奇  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文明之光

 

大足石刻,这片开凿在崖壁上的不朽传奇,长江文化、中华文化的瑰宝,还将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文明之光。

 

接下来,大足区还将以创建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为目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强化保护技术研究,重点攻关高温高湿条件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大力提升保护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大大足中小型石窟的保护管理力度,全面提升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启动大足中小型石窟三年滚动保护计划,让68处散布的中小型石窟成为留在人们心中不忘的“乡愁”。

 

此外,还将大力实施大足石刻数字化工程,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强化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景区建设,建成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开发大足石刻数字影视、数字雕塑、数字文创产品等,力争推出一批高品质数字化成果。 (韩梦霖 王琦)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