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人文
 
翩翩胡旋舞悠悠丝路史
作者:谢建雯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2/6/13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着两扇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墓门中央各有一位胡人男伎在小圆毯上旋转跳跃,似在斗舞,方寸之间舞姿甚是美妙。翩翩胡旋舞反映了我国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过程,也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与互鉴的悠悠丝路史。

 

1985年4月,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宁夏博物馆考古队首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展示胡旋舞的实物。石刻胡旋舞墓门出土时,两扇石门处于紧闭状态。每扇石门都呈长方形,高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上下都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闭合处均有一孔,并用铁锁锁扣。据窨子梁唐墓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史称“昭武九姓”中亚粟特人的何氏部族。《新唐书·西域传》中有云:“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是西域的一种民间舞蹈,男女皆可跳。据文献记载,其伴奏乐器多达几十种,有琵琶、横笛、铜钹、排箫、腰鼓、海螺、箜篌等,但主要以鼓助兴,舞到情酣时,有道是“如是天乐不鼓自鸣”。

 

乐舞艺术是丝绸之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正是唐朝丝绸之路的要冲。根据相关史料,胡旋舞最早于北周时期传入,自公元七世纪粟特人沿丝绸之路迁徙至中原后,于鲁州地区(今宁夏盐池县)等“六胡州”安置并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胡旋舞由此盛行于唐。

 

据宁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王怡介绍,当时胡旋舞不仅作为宫廷“交际舞”盛行于君与臣、臣与臣间,在民间更是蔚然成风,百姓多好起胡旋舞姿、好着胡服胡帽。

 

“粟特族人在墓门上刻画胡旋舞形象,既标明自己的种族身份、寄托思乡之情,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上的归属,这为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流留下实物见证,也反映出中、西亚乐舞对宁夏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王怡说。

 

闻名盛唐的不仅有胡旋舞本身,还有其奢华美艳的服饰。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百姓多着汉服,长袍大袖虽能遮羞蔽体,但也消解了人们展示体态美的心理需求。而随着胡旋舞的风靡,唐朝对异域服饰文化兼容并蓄,胡服艳丽奢华,衣裙修身,被世人追捧。

 

胡腾舞与胡旋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的李端在《胡腾儿》一诗中,写到“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葡萄长带作为一种飘带装饰,舞动时有飘逸灵动之感,唐朝女性在追求服饰设计美时,自然不会遗漏其轻盈之美。在改良襦裙、袄裙、曲裾的过程中,唐朝服装设计者一扫曲裾制式服装的拘束感,大多采用半袖襦裙,袒胸束腰,以展现女性魅力。

 

胡旋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遥远的中亚来到位于我国西北边塞的宁夏安家落户,并向中原及其他地区传播,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脉络,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必然结果。石刻胡旋舞墓门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正是丝绸之路上华夏民族融合、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谢建雯)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