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族时报电子报     [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昆明普洱大理玉溪文山楚雄红河保山昭通西双版纳曲靖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返回首页  
新闻民族时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旅游云南
民风民俗理论研究民族医药法治建设宗教周刊特色云南民族体育宗教知识
  现在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民族团结之花正芬芳——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1/7

舞龙.jpg

 施甸龙会 供图

 

保山,一座生态宜居的山水田园城市,汉、彝、傣、白、傈僳、布朗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相邻而居、亲如一家,243万各族儿女在这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共同建设祖国边疆美丽风景线。

 

近年来,保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目前,保山市成功创建600多个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和示范单位,10余万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2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龙陵县和190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等2个基地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保山学院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民族团结之花在保山大地绽放,各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画面随处可见。让我们走进保山,去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的保山实践——

 

延续团结基因 熔铸民族精神

 

保山的民族团结有着强大的“基因”。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的空前危机,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涌现出了一大批卫国英烈、建党先驱、抗日英雄、先锋模范,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历经风雨沧桑,保山人民始终用宽广的胸怀、高超的智慧、辛勤的汗水书写了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一页。

 

走进龙陵西山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红色时光长廊、党史人物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塔、朱家璧纪念亭……一路走来,重温党的历史长卷,感悟初心使命。

 

“我们充分发挥红色基因效应,先后建成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李鑫故居、朱家璧故居、西山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培训教育各族干部群众5万余人次。”龙陵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陵县在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中树牢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强烈的爱党、爱国热情。

 

保山市自全面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协同发展,突出基层党建在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引领作用,把民族团结知识与党史学习教育、“三会一课”“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建设、政策宣传、为民服务等措施,以党建引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同频共振、有机融合。

 

同时,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节日等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基层各族干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成为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共识,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如今,民族团结意识深深融入保山各族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群众共同价值追求。

 

促进文化交融 共筑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脉。保山市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精品文化项目,推动优秀民族文化转化发展,昌宁苗族服饰、腾冲皮影、佤族清戏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成为保山各族群众共有的文化自信底气。

 

为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多元交融互鉴的基础上,保山市充分挖掘、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宣讲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和反抗侵略、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心灵契合、认知认同。充分利用和顺图书馆、保山学院等教育基地,让中华民族崇文重教、以文化人的优秀传统薪火相传,书香历久弥新。在边境一线实施“红色示范”行动,让国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激发边境各族群众强烈的国门意识和家国情怀。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无论是在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乡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几年,我们社区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就是老乡们的热心肠。”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傈僳族干部蔡新装欣慰地说,在易地扶贫搬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各族群众都积极配合,还相互做思想工作,热心给予帮助,很大程度缓解了工作压力。

 

纳川拓溪,开放包容。保山市推进民族团结向深度融合发展,与上海市闵行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社区;与大理白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创建联盟,探索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与云南民族大学搭建政府和高校共研共建新模式,成立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在芒宽、潞江沿线实施高黎贡山跨州市搬迁工程,帮助4910名跨州市移民群众顺利完成“一跃千年”的筑梦之路,生动诠释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理念。

 

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幸福荣光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这是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殷殷嘱托。

 

近年来,腾冲市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将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村庄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工作相结合,重点打造司莫拉佤族村,先后实施了村内道路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项目,2017年末,司莫拉村实现全部脱贫。2021年底,中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0元。昔日的穷寨子蜕变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4A级景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像司莫拉佤族村这样蜕变的故事,在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同样发生。

 

摆榔乡抓住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机遇,以民族文化风情为特色,构建民俗旅游“周末经济”发展模式。“花濮公主”民族服饰、“道酬农庄”古树茶、鸡枞宴、小白龙蓝莓园等产业和自创品牌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甚至远销国外。推出以“玩在野鸭湖、住在布朗山”“善洲林场学、布朗山寨逛”等为主题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项目,2021年,全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0万元,全乡农特产品及农家乐销售总额达35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脱贫”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道路。

 

司莫拉、摆榔民众的幸福生活只是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保山市整合投入各类资金33.7亿元,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兴边富民、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整族帮扶整乡推进、高黎贡山移民脱贫发展等重点民生工程,狠抓民族地区交通、水利、通信、环保、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4个贫困县(区)、33个贫困乡、413个贫困村和现行标准下9.4万户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7.2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布朗族、佤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诺言全面兑现。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如今,保山市各族人民情同手足、深度交融、亲如一家,“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的“同心圆”也越画越大。

 

基层声音

画出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

 

保山市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边疆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地级市,有汉、彝、傣、白、傈僳、布朗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心系民生、直抵人心,深受鼓舞、备受激励,我们要振奋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立足岗位,开拓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为保山市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保山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赵碧原表示,“过去十年,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也是保山发展最快的十年。十年来,保山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党的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美好生活,共护边疆安宁。”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必将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保山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李永强说,“作为基层统战民宗干部,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自身的本职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持续打造示范创建工作升级版,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保山市隆阳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段锦诗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备受鼓舞,今后我将立足新起点,奋力担当作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全方位抓好全区统战民宗系统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坚决扛牢统战工作的政治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大局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动隆阳统战工作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增添动力。”保山市隆阳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族宗教局局长杨晓志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立足本职,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规范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持续巩固隆阳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腾冲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蔡之学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腾冲实际,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凝聚起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广泛共识,汇聚起全市各族群众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记者手记

传递春风化雨润物之爱 唱好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8月底,记者来到保山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幅意境开阔的书法作品《观沧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写下这幅作品的,是一名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七年级学生。而在这里,很多孩子正因为学校设置的20余门兴趣班,慢慢发生了改变。

 

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于2012年,是一所集知识教育、康复训练、技能培养为一体的公办寄宿制学校。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以《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为主题,扎实开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我们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教学班19个,在籍学生170名。这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教育、康复训练、技能培养,还承担着在校生教育康复、送教上门和全县特殊教育等工作。”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吴星杰说。

 

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从“科学文化知识、康复训练、技能培养”三个方面设置,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民族文化等20余门课程。并设有超市、银行、移动收费、红绿灯等模拟教学场所,校内就能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模拟训练。

 

同时,学校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两方面自主研发多门校本课程,编写了《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言语康复训练》等校本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学校教师把民族精神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向孩子们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艺、手工、饮食等活动进行提炼、创编,融入美术手工、烹饪等校本课程中,让学校各民族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中华民族知识、风土人情。

 

春风化雨润物之爱,必将结出民族团结进步之果。“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这是吴星杰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感受,也是每一位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综合推荐
       
 
·
·
·
·
·
·
·
·
·
·
·
·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